全国学雷锋标兵王学广讲述母瑞山革命斗争史
攻克四难关
“会讲党课的王老师”享誉岛内外
“母瑞山有个叫青龙潭的地方,当年,红军战士经常在这里淘米、洗澡、汲水。1932年秋,敌人攻入母瑞山后,10多名红军伤病员且战且撤,最后弹尽粮绝,被步步逼退到潭边。为了不被活捉受辱,勇士们怀抱钢枪从石壁上纵身跳入潭中,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潭水,顺流而下……此后,当地人把青龙潭叫做红军潭,流传至今。”王学广向记者讲述“红军潭”的故事,这是他的讲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
作为解说员,第一个“难关”就是如何准备好解说稿。“绝对不能和别人一样,我要自己写。”较真的王学广,先后跑遍母瑞山深处9个红军活动遗址,仔细地看,认真地记,把触动人心的细节均融入讲稿中。在纪念园访客较少的季节,王学广还深入到海南岛其他红军曾经活动过的黎村苗寨,采访老同志,寻找当年红军的事迹。为了适应不同的观众,王学广先后十易其稿,写出3个不同版本的讲稿,分别可以讲上1个小时、45分钟、30分钟。
在解说过程中,有不少内地游客对于王学广带有浓重海南口音的普通话表示很难听懂。“他们说我讲的内容非常好,就是听不太清。”王学广说,自己遇到了做解说员的第二大“难关”——普通话不好。
虽然王学广是语文老师出身,但自从离开教师岗位后,工作中长期使用海南话,让他的普通话水平严重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老王想出了一个办法——拜孙女儿为师。
“那时候我孙女儿上六年级,我就把3000多字的讲稿打印出来带回去,念给她听,遇到发音不准的地方,她就帮我标出来,帮我纠正。”王学广说,经过半年多的反复练习,自己的发音得到了很大进步,“现在内地游客都说听得懂了。”
过了语言关,王学广还不满意,他认为,不仅要发音正确,如果配上适宜的肢体语言,解说效果会更好。随后,王学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电视里的语言类节目,模仿、揣摩主持人、嘉宾发言时的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的变化,“因为这个,没少和老伴儿抢电视‘打架’。”王学广笑着说。就这样,肢体语言关也顺利通过。
第四关是王学广硬给自己加的。
“咱们讲革命传统不能只讲历史,还要结合现实,这就要求我必须不停的学习。”在王学广的演讲稿最后部分,“十八大”、“三严三实”、“四个全面”、“国际旅游岛”这些词屡见不鲜。这是王学广“活到老、学到老”的结果。“我认为讲历史就是为了传承精神,传承精神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所以我必须学习,必须回归到现实。”
就这样,王学广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听课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1年,三亚一家旅游企业的领导来听完课回去后,立即组织旗下的120名专业导游前来学习,半个小时的演讲中,响起了8次热烈的掌声。2012年,深圳一家企业领导到母瑞山参观,听完王学广的讲述,认为非常好,立即组织200多名员工分7批到母瑞山接受革命精神教育。此外,北京、陕西、广东多地的听众不少都是王学广的“回头客”。
在岛内,海口、三亚、澄迈、琼海、文昌等地,也都留下了王学广讲课的足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