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中国教育史二

中国教育史二

中国教育史二五,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础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定发展。

五,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础不

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定发展。(1)一些原有著名大学经过合并组合,使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学科优

势得以发扬和互补,形成新的特色。如:①由北大、清华、南开合并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它是中国高等

教育史上的奇迹,它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大师云集,充分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现代大学精神;②国立北平

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I学院迁往陕西汉中,成立西北联合大学:③国立中央大学迁往重

庆,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成为享有盛名的大学。(2)在西南、西北新设和改制了-一些大学,如

新设了江西中正大学、贵州大学等,由省立改为国立的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等,由私立改为国立的厦门

大学、复旦大学等。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蔡元培等人的提案,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实行大学院

和大学区制。主要内容有:

(1)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制,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

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2 )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大学设校长1

人,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大

学区制率先在江苏、浙江河北三省试行,取得经验后推广到全国。

评价:大学区制是蔡元培独立教育思想的体现,目的是促进教育与学术相结合,实现教育行政机构

学术化,摆脱腐败官僚的支配,实现教育决策与实施民主化。但在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形势下,在经济

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推行-年后便不了了之。

无法实施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理想过高,期望学术领导行政,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而使学术机

关官僚化,效率低下。原本是让大学区制保障教育的独立性,但事实证明,大学区的教育易卷人政治漩

涡。第二,忽视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导致中小学居于附庸地位,而遭中小学界激烈

反对。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是-一次忽略中国国情的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

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

另--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既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

育为战后国家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1.“新学制”的七项标准

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新学制不定教育宗旨,而以七项标准作为指导。新学制的标准为:①适应

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

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七项标准是新学制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

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对民国之后的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2.学制体系

新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采用“六三三”分段标准,将学制划分为三段。纵向看,小学6

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中学分为初、高中各3年,大学4~6年,小学之

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横向看,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学制还有四项“附则”: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对于精神或

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为青年个性发展,采用选科制;对年长失学者,给予补习

教育。

三、“新学制”的特点★★★★★

(1)第一次依据我国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六三三”制,

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 )初等教育缩短小学年限,更加务实合理,利于普及。幼稚园纳人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

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3)中等教育是改制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①延长中学年限,初中和高中各3年,提高中等教

育的程度,克服旧学制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教育浅的缺点,改善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关系;②中学分

为初中、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伸缩余地,也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③中学实行分科制和选

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4)高等教育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门教

育和科学研究。

(5)增强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兼顾升学与就业。小学高级阶段,要求根据各地情形,增置职

业教育准备;在中学开设各种职业科,使学生既能准备升学,也能准备就业。

(6)在师范教育方面,突破了师范教育自成体系的框架,使其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设师

范大学,并在大学设教育科。

五、“新学制”的评份*****

第一,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是盲从美制”。它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1922年“新学制”的颁行,加强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训练,并注意以选科制和学分制来适

应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还注意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缩短小学教育年

限,规定初中可单设等,均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再加上课程的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了升

学和就业的矛盾,适应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第三,1922年“新学制”尽管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有其内在的先进性和

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具有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新的时代特点。1922年

“新学制”既有比较统一的基本要求,又给地方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领域改

革创新的一些综合成果。

但此学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师资、教材、设备等。不得不通过其后对所

开的综合中学增开大量的选科等做法进行调整。

1922年新学制是我国学制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基

本上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一、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开始自觉地接受西

方教育。

(1)教育的个性化。首先,新文化运动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不为政府、社

、家庭所抑制”;其次,在教育中尊重个人,尊重儿童,甚至“以儿童为中心”,最后,尊重个性意味着不

1单调划一的模型塑造个人,让社会淹没个性;最后,学校教育尤忌“随便教育”。

(2)教育的平民化。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会有贵贱上下、劳心与劳力、治人与被治

种差别的阶级教育。令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

(3)教育的实用化。一方面,教育要培养个人的生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致力于解决“教育与生

十关系”,从而,教育家在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学校内部

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4)教育的科学化。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社会各项事业,

k变人的态度和观念。科学方法的运用重于科学知识的获得,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科学精神的

多成。

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促进了这一时期

的教育实践改革。

(1)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恢复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

宗旨。

(2)教育普及有所发展。1919年全国小学生人数比1912年增加了一倍多;教育界人士都在为完

成义务教育计划积极努力。

(3)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一,学校教育中推行白话文和国语教学,此外,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

字母供各地推广使用;第二,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使中等教育更为贴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

商业发展的趋势。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在师范教育方面,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每区设立一所高等

师范学校。在大学改革方面,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它以其不可代替的影响力,推动了新

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第二节蔡元培的教 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担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坚决清

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他以自由、民主的原

则改革北大,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天地。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

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

和美感教育。文章还系统地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

军国民教育:主要目的是强健体魄,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但有此主张是针

对中国的现实,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雄,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192

333教育综合应试,解

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

培训,使教育发挥改善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能力的作用。这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概括。

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些内容 与资

产阶级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主张尊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将二

者结合起来,培养国民的道德感。

世界观教育这是蔡元培所独创的,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旨在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

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利用美感教育去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

径。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力提倡美感教育,甚至有“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两者以追求“实

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

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尽管“五育”

各自的作用不同,但都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整体中不可 分割的有机部分。

“五育”中也有重点,即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官僚习气严重、校政腐败、制度混乱的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中国

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他认为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但北大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

梯,这是北大腐败的总因。所以,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

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

长。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从此以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聘任

具有真才实学、热心教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

第三,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重视建设各科研究所和北大图书馆,丰富藏书,

使北大图书馆成为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的图书馆。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倡导成立各种学会和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正当的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

问,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声明,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这是他管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各种学问在大学自由地研究和讲授,这也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

则,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 中国教育史 193

同时这一原则还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

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有政治上守旧而学问深沉的学

者,使北大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极盛一时。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

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1真题链授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分析题: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客并包”原则及其对北大的改革。

1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辨析题: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客并包”是无所不包的。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蔡元培在主持制定《大学令》时,便已经确定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

蔡元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成立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第二,成立全校最高行政

执行机构-行政会议;第三,建立全校教务传导机构-教务会议及教务处;第四,建立主管全校人事

和事务工作的机构-总务处;第五,成立各科教务管理机构-教授会

管理体制的改革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学术的人来管理教育。新的曾

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第一,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偏

重于纯粹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将北大的工科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

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准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即把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突出文、

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第二,沟通文理,废科设系。蔡元培强调文、理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科里包含理科,理科里

也要包含文科。同时废科设系,设系主任。

第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基础课三类,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提前毕

业或者滞后毕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 "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也

帮助落实了“沟通文理”的措施,后来其他高校纷纷效仿。

此外,北大还有一些开风气之先的改革。如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北

大实行旁听生制度,让教学和学术活动向社会公开。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

会,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大学的开放性和平民化程度。

北大的改革不仅是自身面貌的变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改革的灵魂

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还包容女

生和旁听生。“兼容并包”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主要包容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新思

想、新文化和新人物。北大也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影响远远

超出教育领域。三、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种思潮,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

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当时军阀混战,经济萧条,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教育,国家预算中的教育经费极低

还经常被挪用。为了维持教育的正常进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进而

形成了内容广泛的教育独立思潮。1922 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阐明教育独

立的基本观点,成为教育独立思潮的重要篇章,此后形成教育独立思潮。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的主要

内容有:

(1)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出版、采用教科书。

(3)教育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担任,不因政局

的变动而变化。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要求平衡发展人的个性与群性,而政党要求抹杀人的个

性,服从政党;第二,教育求远效,政党求近功;第三,当时各政党更迭频繁,影响教育稳定发展。

(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不必依存某种信仰或观念。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求进步,宗

教为保守;第二,教育是共同的,要求相互交流,而宗教妨碍文化交流;第三,基于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帝

国主义文化侵略。

教育独立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国家衰落的国情下,这对维持教育基本生存状态有其合理性。这是蔡

元培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无奈反抗。反映了他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美好愿望,

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又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但是这种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

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

非.桂山士占仙仙赵古田相和教盲空践雲要者生理解和

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烽火迅速燃遍全国。1912 年1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

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自此开始了与政治上的民主共和国相对应的文

化教育上的革新。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

191

一制定教育方针★★★★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教育部依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提出了

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方针。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

成其道德。”它基本反映了蔡元培的思想,但蔡元培提到的世界观教育因陈义过高,作为国家的教育方

针时未被采纳。

意义:这一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以道

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

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对清政府的封建教育宗旨进行彻底的清算,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

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二, 颁布“王子癸丑学制"★★★★★

1912- - 1913年,教育部仍然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验,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

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 1913 年学制”。

(1 )学制体系:壬子癸五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段分为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共7

年,不分设男校女校,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法定人学年龄为6周岁。中等教育段4年,但专门

设立女子中学。高等教育段设大学分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学制总年限为17~18年。小学之

下蒙养园和大学之上的大学院均不计人学制年限。此外,设立师范类和实业类学校。壬子癸丑学制

仍保持以小学一大学教育 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2)“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①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易于普及教育

和平民化发展;②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除清末教育中的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消除教育

中的封建性和等级性;③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男女儿童都要接受义务教育,初等阶段开

创男女同校,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④不采纳清末中学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

大学预科;⑤规定一学年为三个学期 ;⑥课程上,取消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课

程,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使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应儿童身心发展。

上一篇: 国学及国学的意义,学习国学有什么好处?
下一篇: 不工老师弘扬国学之美,解读经典为稷上国学院实力背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