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奠基石,在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贯穿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
一、幼儿阶段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这个阶段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孩童时期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朱子认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按照前辈的说法,小儿修安一个是安详,另外一个是安全。这个修安要处理什么问题呢?处理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在小儿心里,家长也是一个物,修安的过程就是心身成长的过程。
先来说安详,它要求孩子的天性不能被压抑,压抑会产生情绪。儒家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能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关键在小儿阶段的修安。如果孩子抑郁太多,情绪扭曲太多,后期很难修复。孩子情绪有偏差怎么办?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是必要的。例如,如果孩子不耐烦,冷静对待他是必要的。如果早期的安修好了,孩子的性格会相对平和,不容易偏激。怎么修?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自由中加上引导。平时尽量让孩子自由发挥,发现问题就引导,和他们讲道理。如果孩子接受,就不要唠叨;如果孩子不想做,问他为什么,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引导他。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感到压抑和委屈,反而容易让孩子平和。
修安的另一个内容是安全,要培养孩子行为上的安全感,这个很重要。传统曾氏家族很强调人生安全,为什么?因为曾氏家族重视两个经典,一个是《大学》,一个是《孝经》,《大学》强调修身,《孝经》强调孝顺,《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受过这样教育的人是不会轻易去冒险的,不会弄得自己青一块紫一块,让父母担心。
二、少年阶段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人认为,孩子的善恶其实是收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少年时期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要防止孩子的心性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就是要保持孩子的“赤子之心”,因此要修诚。
通过修诚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是要建立自信,如果小朋友到读小学的时候不自信,你会发现他后面的学习就会有问题。诚的另一层含义也就是真,保持真我不被外界所动摇也是孩子后续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青年阶段
《周易》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以养正”的实质是要培养良好的品行,包括性格、习惯和志向。到了青年阶段这个要求就更加明显,所以青年时期要修正就显得特别重要。
前面说的小儿修安阶段,小儿对应的是物,是在跟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修安;而少年修诚阶段,少年对应的是人,这个人包括家人、同学和老师,是在跟固定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修诚;接下来就是青年修正,青年面对的是社会,是跟不同的人群打交道,环境要比以前复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容易被各种东西诱惑,因此要修正。修正的内容一要正心,二要正气,就是要培养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正心需要立志,要立好的志向、大的志向,有了志向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青年人刚进入社会的时候诱惑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都有,要达到一个目标可以选择很多路径,这个时候路子一定要正,宁愿脚踏实地走远一些也不要抄近道,因为近道容易通到邪道上去。如果青年时期路子走得正,不贪快求多,虽然用的时间比别人长,但到中晚年的时候就不会有问题,就能够善终。否则到了中晚年会追悔莫及。按照以前的说法,青年才俊要走“大学之道”,要“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使自己成为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君子。《论语》记载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立志要学“修己以安人”的大学问,这就是立志。传统蒙学经典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弟子规》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四、中年时期
然后是中年修明,《大学》开篇就提出要“明明德”,明有明白、清明,不疑惑的意思。修明一是要从事理上明,二是要从意识上明。
人到中年,家庭有了,社会阅历也丰富了,会看到很多不如意的现象,比如看到有的人投机取巧却能够买车买房子,而有的人刻苦耐劳,却要天天挤公交,心里会郁闷,会有很多想法,容易产生情绪。这个时候需要从事理上去明,要明了一个人当下的处境,不仅跟他过去的作为有关,还跟他的家庭背景,所处的地域和时代有关,要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加在一块,从一个大的背景来考虑自己的处境,这样就比较客观,也容易找到突破困境的方向。又比如看中国的社会现状,需要从纵横两个角度来看待,纵的角度需要了解历史,知道中国的现状是几千年历史延续的结果;横的角度是看近一百年来的国际环境,知道中国的现状是国内外因素交叉融合的结果。如果能够从纵横两个角度来看问题,就接近于中,看问题就不容易偏激,不容易执着。这是一个层次的明,从事理上修明。
修明面对的是自身和历史,就像《旧唐书》所说的那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因此修明的结果是要达到自明,明了自身的处境,明了自己的使命,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明了以后就不会杞人忧天,就不会怨天尤人,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五、老年时期
晚年修得,是指变外得为内得,变旧得为新得,变有形之得为无形之得。人到晚年的时候,社会身份变了,生命活动能力也下降了,需要主动放下外在的、旧的、有形的东西,比如名利、地位、恩怨等等,要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与利益无关,与名气无关,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精神变得自如,以求看破得失,看破生死,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简单来说,晚年要面对的是得失和生死的问题,修得是为了自主,最终目的是自主生死。
国学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呢?它的意义就在于提高一个人的生命活动水平,从一个自然的、带有盲目性的人,逐步变为自控自觉的人,而且在有效控制自身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基础上,使自身与环境融为一体,进而影响和改变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