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反思新世纪教育领域“国学热”现象

反思新世纪教育领域“国学热”现象

反思新世纪教育领域“国学热”现象反思新世纪教育领域“国学热”现象

【摘要】新世纪以来,人们总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国学”的冲击,媒体与教育界联手,开办了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节目(栏目),出现了易中天、于丹等国学学术明星,由此拉动了国学启蒙经典系列读本变得十分走俏,各种“文化搭台、国学唱戏”的文化活动,还有以复兴国学、促进传统文化思想再认识的学术活动也开始一波接着一波,成为街头巷尾众人热议的话题,教育领域未能幸免,如何深化认识亟需研究。

【关键词】新世纪 教育 国学热 古诗文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6-01

从早期民间的偶然的、自发性的国学研习行为,到知名大学争先恐后创办国学院等国学研究机构,再到官员将其纳入政治作为,有部分地区甚至提倡官员学国学,并把国学学习情况纳入干部考核标准。“国学热”一路浩浩荡荡,势无可挡,对此现象,虽然各方有赞有弹,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什么是“国学”这个本质的问题,我们往往也聚讼纷纭,难有定论。

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认为,“国学”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始自晚清民国,是与国术(武术)、国医(中医)、国剧(京剧或者平剧)属于同一系列的东西。那么,为什么恰恰是晚清民国才出现这个概念?这是由于在这个时代,天朝大国的迷梦被西方列强的炮火轰醒,随之而来的是,强势的西方文化大幅进入中国,出现史上最大的一次“西学东渐”热潮,而中国学问便开始衰落,走下坡路,有人感慨“国将不国”,于是提出“国学”这个词来。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国学,一般性地读读倒也无妨,如果真的迷进去了,忘记了我们身处的时代,在上者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君,在下者毕恭毕敬权当自己是臣,就难免走火入魔了。

上述的观点容或有偏颇之处,但作为一种善意的提醒,提醒着我们认识这样一个事实,即举国上下的“国学热”,在很大程度上因各方角色不同、诉求不同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在民间,人们热的是对传统思想文化学说与古代典籍的阅读、了解的兴趣,在政界,官员热的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政绩,并从中学到管理谋略之术、左右逢源之道,在学界,热的是一批研究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人,他们似乎从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在商界,热的是借此商机从中渔利。最为复杂的问题出在教育领域。

早在1998年6月26日,由国家首批5A级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青少年社会文化公益项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向农村贫困地区、希望小学捐赠古诗文读本及专项活动费用的方式,促进经典诵读工程诵读工程在农村的开展,使农村少年儿童在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不再因贫困缺好书而影响完善人格、健康心理、良好道德的全面教育和培养;并通过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工程配套活动,促进希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希望工程的教育特色。至今,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近300个地、县(市、区、旗)、近万所学校、600多万名少年儿童直接参加,其中受资助参加活动的农村贫困地区、希望小学,以及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有近百万人,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3 500万人。与此同时,我们总能见到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起的如“国学进课堂”、“京剧进课堂”之类的提案,甚至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点。

种种因素作用之下,教育界终于成为“国学热”的主要阵地。然而,一方面是无论城市乡村,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工作生活压力,学生、家长、教师皆不堪其累,最关键的是,现行教育制度尤其教育评价体系是一切围绕着升学率这个指挥棒来运转,中小学生多年“减负”成“加正”,“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民间热心人士、国学爱好者却积极地在部分中小学筹措、推行国学教育。由此逐渐累积形成了诸种怪象,使人忧心。以下试举一二例。

如由于城市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各校之间升学率竞争的激烈性,国学教育转而向乡村地区的学校进发,这完全不是某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是城市中小学生一直拥有学习国学的良好机会,而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农村学校才渐渐燃起国学教育的星星之火。试问,难道城市学生不需要学习国学吗?难道乡村学生就没有升学压力了吗?

又如一说到国学教育,似乎书籍、师资、经费这些现实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师生齐上阵吟哦经典即可大功告成,其教育主体有且只能是中小学生。我们假设孩子们在从熟读到能背诵经典的过程中,接受的是耳濡目染的教育,经典最终会沉淀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涵养人格的效果。传统经典固然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复兴国学、尤其是蒙学(传统中国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但是,请问:难道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成人们不需要学习国学、进行国学教育吗?多少年来,国人的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法律信仰、诚信等价值观念无一不危机重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我们的孩子们能出淤泥而不染吗?从根本上说,笔者认为,当今中国教育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无一不是社会问题的反射与投影。

再如既然是“国学热”,我们就应该尊重国学经典,起码得不歪曲经典才是。但是在火热的出版市场,国学图书质量泥沙俱下不说,更有许多无良出版商大胆删削经典,错漏满篇之外,注释部分更是硬伤累累。正如有论者指出,出版国学经典不必付版税,可以降低出版成本,而且颇有市场,于是,你也出“四书”,我也出“五经”,各种包装组合的“经典”纷纷出笼,成了“国学热”中的一道耀眼的景观,这种一哄而上的出版,其实是看准了“国学热”的一个致命弱点:所谓“热”其实只是躁热,难得有人静下心来真去研读,于是只图包装出新,只以策划取胜,只想在市场上夺人眼球,却不必精心编校以保质量。这些在“国学热”中应运而生的“国学经典”之类文化产品的假冒伪劣,名义上是弘扬中华文化,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糟蹋。

从历史的视角看,提问“‘国学热’还能热多久”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国学热”也一定会尘埃落定。有调查显示,“国学热”日趋升温,很多家长也赞同孩子在校园里学点“国学”知识,但若让孩子去培训班专门学“国学”,家长的愿望却并不强烈。对于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而言,必须尽早地意识到,让孩子学“国学”是好事,但“国学”博大精深,不管是学校还是培训机构,国学教育不应急功近利,进行简单式灌输或快餐化学习。只有这样,“国学热”才能不是过眼烟云,才可能安顿世道人心。

从当下的视角看,就像数年之前的“电脑热”、“英语热”、“出国留学热”一样,“国学热”如果真正提供了满足当代国人的物质或精神道德需求的内涵,它们不需要大力提倡,不需要推波助澜,也能一直高热不止,反之,则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

作者简介:

王仰东(1963-),中学高级教师,甘肃通渭襄南教育学区校长,曾获“全国优秀校长”等荣誉。

上一篇: 全民国学热,到底国学学什么?
下一篇: 「党建阅读」王杰: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学国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