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理想国》读书笔记+读后感

《理想国》读书笔记+读后感

《理想国》读书笔记+读后感前言内容整理:此本书的前言标题是柏拉图的“山洞”——《理想国》,内容分为三部分,一,读希腊哲学的重要性,引入一个概念“轴心时代”,回答了为什么读这本书二,柏拉图的哲学

前言

内容整理:此本书的前言标题是柏拉图的“山洞”——《理想国》,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读希腊哲学的重要性,引入一个概念“轴心时代”,回答了为什么读这本书

二,柏拉图的哲学,主要引用罗素对于柏拉图的解读

三,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描述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定义,进一步说明次书的意义所在。

精彩句段:

1.人类至今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的飞跃都会回顾这一时期,并将它重燃火焰。

2.柏拉图确定了西方哲学的对象与思维模式,不了解他,我们就不可能了解西方文化

3.哲学乃是一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它不是纯粹理智的,它不仅是智慧,而且爱智慧。

4.不能因为今天的汽车、高铁、飞机,就鄙弃那个最初被发明出来的轮子,认为它简陋、低效。要知道正是轮子的发明,才使得人类社会能有今天的发展。

阅读感想:在看了一些高等教育的教材之后,犹豫读哪本书,看着书架,选择了《理想国》,虽不是纯粹的教育著作,但作为影响意义重大的书,它值得我作为第一本名著阅读,通过前言更验证了这一点。整本书所涉及的哲学对初学的我太过深奥,不过前言的阅读也使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准备。“要知道正是轮子的发明,才使得人类社会能有今天的发展”,这让我想到了我国得著作《孔子》,虽已时代久远,但仍有深刻得阅读学习得意义。虽然现在的科技已很发达,造纸、导航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革新,但没有以前的造纸术、指南针,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成果。

第一卷

内容整理:这一卷主要围绕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及其儿子玻勒马霍斯之间的对话展开,再到与塞拉西马的论辩。首先是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之间有关年老的话题,乐观、淡泊就不会因年老而痛苦,到财富的话题,从而过渡到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之间关于正义的探讨。首先是从“欠债还钱是不是正义的定义”而展开的,到“正义是给每个人恰如其分的报答”,到“以善报友,以恶报敌”,苏格拉底驳斥了克法洛斯与玻勒马霍斯的观点。塞拉西马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苏格拉底进行了驳斥,到苏格拉底对“技艺对应的利益”,“正义是天性中厚,不正义是判断的善”等的论辩,结论是都没有得出定义是什么。

精彩句段:

1.你们是先行者,你们走过的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多半要走。(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经历)

2.一个乐观,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年老而痛苦;反之,即使年纪再轻,也照样少不了难受。

3.一个理智的人同时忍受贫穷和衰老不容易,但一个缺乏理智的人即使是富有,到了老年内心也不会有满足和快乐。(一个教育理论丰富的人,兼备理论与实践不容易,但缺乏理论的人,实践再丰富,没有理论做支撑,教学效果与研究不会特别好,现在都是呼吁培训教师,而不是纯粹的经验教学。)

4.既然我还不知道正义是什么,那么我很难知道正义是不是一种德性,当然也很难知道拥有正义是不是一种幸福了。(知其所以然,才能知道它的特性,才能判断它是不是我想要的,不能人云亦云。)

阅读感想:第一卷有有关正义的谈论,虽未得到正义是什么的讨论,但通过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的对话,苏格拉底驳斥了种种观点,在驳斥的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是现行比较流行的几种由于正义的定义。虽然最后未得到结论,苏格拉底也不知道正义是什么,但他知道正义的一人一定是有智慧和极高品质的,是为了百姓利益而存在。

苏格拉底不知道正义是什么,所以他不断的思考与讨论,并且愿意接受别人的正确的看法。他们的争论既激烈又和平,为了真理,他们可以相互争辩,也会接纳别人的看法,并且不断的思考。

第二卷

内容整理:这卷主要延伸讨论了正义是否比不正义有利的问题。格劳孔将善分为三类:人们只爱其本身、人们爱其本身与结果、人们只爱其结果。苏格拉底将正义归于第二类。并且格劳孔还提出不正义者反而过得更好,只是大多数人没有作恶的本领,而制定了一个共同的契约,让每个人都不作恶,讲了古格斯的故事。后阿狄曼图斯进行了补充,他主张赞美正义只是想得到正义的名声和利益,正义者多灾多难,不正义者快了容易。苏格拉底是通过以小见大,通过城邦争议讨论个人正义,个人正义要参与合适自己的工作,并且提到了护卫着的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

精彩句段:

1.好比我们的视力欠佳,而人们要我们读远处写的很小的字,而这时有人发现另一处有很大的字体写着同样的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神的馈赠,先来读大字,然后再读小字好了。(这是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从城邦中的正义,这是大,来探讨个人的正义,这是小。)

2.人只有从事他感兴趣的行业时才是幸福的,否则会很悲哀。(对于职业选择,现行说法是两种:一是爱一行干一行,二是干一行爱一行。无论是哪种,都有兴趣的支撑,只是顺序不一样罢了。)

3.没有练习,任何人都不是拿起一件工具就能成为能手的。(熟能生巧,只有通过努力练习,方可成功,成功=99%汗水+1%的天赋)

4.故事有两种:一种是真的,一种是假的。

5.凡事开头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那么幼小的生命的教育。(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起着基石,对人的教育也是。所以现在越多的人重视学前教育)

6.真的谎言是无论是神还是人都是深恶痛绝的。

阅读感想:与苏格拉底辩论的格劳孔与阿狄曼图斯都各有其特点,其中格劳孔对于善的分类,苏格拉底也是持赞同的态度的。苏格拉底的“我们按每个人天赋安排职业”是让人们从事最适合自己能力而非愿望的职业,从而为城邦、国家建设作贡献。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也有类似的意味,为国家、社会培养各样的技术人才、工程人才,而非完全遵循兴趣。

国家主义是个人的前提,个人主义则是国家主义的基础。有国才有家。“个人灵魂达到正义,每个人就会以其个人的正义的行为参与适合自己本分的工作,参与实现国家的正义。”

第三卷

内容整理:在本卷中苏格拉底讲完了他理想中的城邦教育。分别从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说明应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并且讨论了音乐教育优先的原因,体育教育的原因和音乐教育与体育应该相互协调一致。音乐教育包含内容与形式,乐曲唱法包括曲调、节奏与言辞。体育是包括良好的身体状态和激情,并且对于守卫者要进行考察,从而挑选出合适的守护者。苏格拉底还用了黄金、白银、铁铜将城邦分为三种人,同时还对品格良好的守护者的应该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论述。

精彩句段:

1. 我们一定不能让这类亵渎神明的故事流传,更不应该允许他们在幼小的年龄听到这类故事。(学前教育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宣扬美的。)

2. 他也更不会自我克制,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怨天尤人,哀痛呻吟。(自制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是自制的人,人的本性都是趋于享受,但自制克服享受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科比: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

3. 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影响着人的言语和思想.(在教育当中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这让我想到了高中数学上课念叨的数形结合显威力,让我们遇到数学题习惯性的画图,这样更直观,更易解题。)

4. 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要在有竞争的环境下考察他们。(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人被分为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者。对于前者要提供竞争环境,对于后者提供合作环境。教育要因人而异。)

阅读感想:苏格拉底主要论述的是对守护者的教育,感觉像是一种洗脑式的教育,把守护者教育成一个感觉生下来就是一个强壮、勇敢的军人,生来就要面临战争。无论多么磨难都要保卫城邦。比如对守护者听的故事内容要进行审查删减,让他们听到的都是正向的故事。在儿童少年期,是应该给予正向的教育,但不能在他们懂道理的时候,还只是规定的教育,而是让他们接触到各种。懂得善恶,才能更好的为善。而且对人的教育不能专制,只进行一种教育,只教育成一种职业的人,应各尽其性,结合身心发展与兴趣爱好等。

第四卷

内容整理:本卷开局是说明城邦的目标在于让最大多数人达到幸福,让各阶级有各自的幸福,后论述了护卫者的三个职责:防止贫富渗透,维持良好教育以及保持城邦规模适中,内部统一。苏格拉底详细的说明了教育和培养的大事件。论述了城邦中的四大德:勇敢、智慧、正义、节制,通过以小见大(第二卷中)延伸到个人正义,个人灵魂由欲望、理智和激情组成,理智起着主导作用,激情服从理智,欲望让人感到快乐,但欲望要适度,过度会使人变得邪恶。本卷最后又提到了城邦的整体概念。

精彩句段:

1.“你为什么不把最美的紫色用到身体最美的一部分—眼睛上,而把眼睛画成了黑色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回答说:“你别指望我们会把眼睛涂成那样子,那样子它们就根本不像眼睛了。(最好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合适的才是好的。)

2.如果守护者的后裔变低劣了,就不能让他再做守护者,而应该降低等级,如果低等级的子孙天赋优秀,就应该把他提升为守护者。(这听着是不是就是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

3.实际上它会一点点渗透,悄悄渗透到人的心灵,然后改变性格和习惯,而后逐渐变得强大,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最后肆无忌惮,造成对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扰乱。(这里的它,苏格拉底是指音乐教育,在我看来相当于思想教育,心灵陶冶之类的,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所以日益重视德育。)

4.对说老实话的人生气既不光彩也很无趣。(忠言逆耳)

5.美德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健康—美和坚强有力;而邪恶则是心灵的一种疾病—丑和软弱无力。

阅读感谢:“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将个人幸福完全依赖于城邦的幸福,甚至牺牲掉个人的幸福。这样几乎忽略个体这一整体,只将个体作为城邦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应该将个体的整体与作为城邦整体的一部分相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而不是只考虑后者。城邦的三个特点竟能反映人灵魂的三个部分,颇有种城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意味。

第五卷

内容整理:苏格拉底本意想接着讲政体的问题,但由于阿狄曼图斯的提问,又回到了儿童妇女公有这个问题上。格劳孔将问题分成两部分,即妇女儿童如何公有和儿童如何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男女在本性上没有差别,可从事同样的职业,后又论述了有关儿童公有问题。苏格拉底从城邦制度上说妇女公有是最大的善。从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引导到军事纪律的规定,关于士兵如何对待自己人和敌人,以及引出了“战争”与“内讧”两个概念。对于尽善尽美的城邦怎样才是可行的,苏格拉底是引出了哲学王的概念,哲学家爱其真理,能体会正义与美本身。

精彩句段:

1.智者闻道是以一生为限度的。(学无止境,人的一生都应学习,颇有终身教育的意味。)

2.各种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现在的男女越发平等,享有共同资源,教育。对于性别差异,在现在的生活中,从大众现象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有的,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不断地社会化过程中而形成的,而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教育中更要选择避免这种差异,如角色扮演。)

3.我们的建议尽管是合理的,能不能实现?如果可行的话,是不是就是最好的?(这句话适用于自己在平时提意见,做事,做计划时需要反问,警醒自己的。)

4.用语言表述的事情是可能在现实中实现的,尽管用语言表述的事情实施起来不免总会打折扣,但它毕竟存在着部分真理的。

5.有些人喜欢和关注声色之美,以及别的类似的事物,却绝看不到美本身的真实存在。

阅读感想:对于妇女儿童公有这个问题,现在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可论述的。对于战争与内讧的区分,也就是对外族和希腊人的区分,同现在的观念也是不一致的,苏格拉底是将人的类别分为希腊人和外族,但人都是人,战败非本族的奴隶也应受到正常的待遇,这作为人道主义而言。

对于男女一致,享有同样的教育,若不追究细节,大体都是值得提倡的。哲学王即哲学家为统治者,苏格拉底的这学者是爱智,爱真理的。哲学家富有知识而非意见。这里的知识与意见无非是事物的本质与表面。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才是认识本质是内在的。

第六卷

内容整理:本卷接着上一卷最后提到的哲学王继续论述。上卷讨论了什么是真哲学家,本卷论述了哲学家具有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节制的品质。阿狄曼图斯提出现实中的哲人都是怪人,苏格拉底进行了申辩、解说,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又说明现行的种种环境是很难会有真正的哲学家的。接下来讨论的是一个受哲学主宰的城邦怎样才能不腐败,后来苏格拉底把话题引向了如何训练与培养国家制度的保护者,引出了“善”的概念以及与善的关系,这是哲人王的最大的学习,还用线喻论述了哲人王的完整的学习。这两喻以及第七卷的洞喻是整个理想国最重要的。

精彩句段:

1.然而使哲学家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的毁谤的还是那些自称为哲学家的人,因此很多自称是在过着哲学生活的人,实际上正是我刚刚说的那类坏蛋,即使是他们中间那些比较优秀的人也一样。

2.追求真实存在是爱智者的天性,他不会只停留在意见所达到的无数个别事物上,在他的心灵中的那部分把握事物本身的本质前,他的热情的锋芒不会变钝,愿望也不会降低。

3.如果环境不适宜,最优秀的天赋要比较差的天赋所产生的结果更坏。(这让我想到了句日常中的话语就是不怕流氓,就是流氓有文化。一个天资好并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若要做不益社会的事,那危害只会比一般人更大。)

4.然而大众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和高尚的。

5.当灵魂凝视着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区域时,灵魂就能认识和理解,好像是拥有了理性。

阅读感想:本卷中涉及到了本书中的重要的第一个比喻,即日喻,把太阳比作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是最高的,比一般理念都高。万物生长来源于太阳,在可知领域内,认识思到的存有本身是由善的理念产生的。我们在选择时都会做指向好的,但选择不同,是因为我们对好坏的认识不同。所有的具体的好的东西,都有其共同性就是善。第二个比喻是线喻,用线把灵魂分为四个状态,先一分为二,各部分再分成两部分,每个一分为二的两个部分的比重是不同的,依次是影像、实物、数形、理念,对应的灵魂依次是想象、信念、理智、理性。理性是最高的一部分。这两个比喻是哲学领域的概念论述,理解起来颇为吃力,我大概也只看懂了文字表层的含义。

第七卷

内容整理:本卷讲到了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即洞穴比喻,用以论述正义与真实,只有走出洞穴,看到太阳,才能看到正义与善本身。之后论述了如何培养这样能从洞穴走出来的人,即哲人王应该学习的种种学科,即音乐和体操、数学和计算、平面几何、辩证法和天文学。同时苏格拉底还论述了哲学家的使命,他们是政府有意培养的,受到了比别人更好的教育,应该担任公职,同时由于他们是正义的人,我们提出的是正义的要求,他们是不会拒绝的。

精彩句段:

1.如果强迫他看火光,他的眼睛就会感到不适。他当然会转身逃开,逃回那些他能够看清,而且认为比指给他看的实物更清晰、更精确的地方。(凡事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是需要慢慢引导的)

2.产生于其他城邦的哲学家有理由不参与辛苦的城邦管理工作,因为他们似乎自发产生出来的,而不是由政府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出来的。

3.他们能清楚每个影响所表示的跟哪些原型相似,因为他们看到过美本身,看到过正义本身,看到过善本身。(判别一个事物,首先是要知道,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了解知道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4.他们的富有不是拥有多少黄金,而是拥有一种善和智慧的幸福生活。

5.我不敢假定任何一种学习都是让灵魂朝上看的,除非这种学习涉及的是存在和不可见的事物。

6.一个自由的灵魂,是不应该被迫进行任何学习的。被迫辛劳不会伤身体,但是被迫学习就会什么也学不到。

阅读感想:本卷的洞喻将上卷的线喻是包含之中的,洞外内是对应上下,明暗,真实和虚伪的。哲人王是要出洞之后再进入洞内,用洞内人所接受的方式去统领他们,柏拉图的最好的城邦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洞内的。在哲人王教育的课程中,辩证法是最为重要的课程,在所有学科的最上面,对于辩证法的学习要安排在三十岁之后。他这么安排是因为认为辩证法的学习引一些人违背法律,所以要等心智成熟之后才开始学辩证法。这有点按年龄层次施以不同程度的课程的意味,年龄小,自我判断能力低,所以要用规则教化等,随着年龄增长,学习一些能做判断的多方面的事物,如一些争议性的事件讨论。

第八卷

内容整理:本卷主要讲述了四种不好的政体及其演变。这四种政体分别是爱荣誉的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爱财富的寡头政制,爱自由的民主政制和爱欲望的僭主政制,这四种政体的演变是依次演变的,逐级变坏的,苏格拉底先是论述了每个政体是如何从上一个政体演变而来的,后又论述了每个政体所对应的人是如何改变的。

精彩句段:

1.政治制度一定是从城邦公民的习俗习惯中产生的。习惯的倾向决定了其他事物的方向。(人民群众才是政治的来源,而习惯通常会影响着发展的方向。)

2.有教养的理性,这是人一生的唯一保障,它存在于拥有美德的心灵里。

3.财富和美德就像是天平的两端,一头下沉,另一头必然上升。(这句话有其合理性,又过于绝对,但物欲确实有时会影响德行,故而要加强德育,树立正确的观念。)

4.它看起来似乎是令人喜悦的政治形式,实际上却是一种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它把某种平等不加区分地给予所有人,也不管他们实际上存在的差异。

5.医生清洗最坏的,保留最好的,而僭主正好与医生的做法相反。

6.他因为不是天生的劣根,只是受到了外界不好的影响,两种力量对他的争夺使得他成为一个折中的人,自制变成了好胜和激情之间的状态,他逐渐变成一个喜好虚荣、傲慢自大的人。

阅读感想:本卷讲述的每个政体所对应的人民是如何转变而成具有这个政体的特征的,其实苏格拉底的描述都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父亲是好的,儿子要是同父亲一般那就好了。可是,儿子由于受到身边环境,人物的种种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影响,儿子从而发展成了同父亲不一样的人物,向着不好的方面发展。这里的影响主要就是外部环境,家庭教育,身边交往的人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个人的身心素质发展都会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

第九卷

内容整理:本卷接着上卷,上卷还有个僭主政体的人物没有分析。苏格拉底在这之前先分析欲望的性质和种类。每个人心中都有非法的欲望,这就看个人灵魂中理性是否占主导以及法律的控制。讨论完几种政体和个人之后,就可以比较他们的幸福和美德了。先是分析了善恶以及几个政体的幸福程度之后分析了心灵的三个部分对应的三种快乐。论述了只有哲学家可兼有别的快乐,最后论述了一个人行不正义之事却有正义的名声,是否是最有利的,苏格拉底通过用雕像的方式来论述的。

精彩句段:

1.我认为我们身上那些不必要的快乐和欲望之中,存在一些违反法律的东西,也许在我们身上都能找到这些东西。但在法律和符合理性的那些欲望的限制之下,一些人能够根除那些违反法律的欲望,而另一些人则留下很少一部分残余,但在另外一些人身上,这一类欲望则比较多,也比较强烈。

2.其他欲望环绕着激情发出嗡嗡的声音,向它献上鲜花美酒。让它纵情于淫乐,疯狂而没有节制。与此同时,激情也反过来控制着这些欲望,进一步让它们疯狂起来,直到得到彻底的满足而发出沉溺的呻吟。(恶行循环,不好的会更加激发不好的。)

3.我们刚才描述的处于两段之间的中间状态—平静—有时候既是快乐,也是痛快。

4.就像是不知道白的,而当把黑与灰对比时,认为灰的就是白的是一个道理。

5.造这么一个塑像,是只有能工巧匠才能办到的事,不过,既然言语这种材料比蜡更容易随意塑造,我们就假设怪兽的像已经完成了吧。(言语讲述的作用,讲授法的运用。)

阅读感想:爱智慧是一种永恒性的东西,是不寄托于物质的,不同于爱荣誉和爱欲望,所以爱智慧是最快乐的。这让我想到了学习动机,爱智慧有点儿类似内部动机,由于对学习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不需要外在诱因,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动力,这种动机是最能激发人学习,奋发向上的。

对于痛苦与快乐,苏格拉底主张世间大多数的快乐实质是痛苦的终止,但真实的快乐并不是如此,我们不应该把痛苦的终结即平静就作为一种快乐,这有点类似于生活中的必要性需求与不必要性需求,有了就不会痛苦,过度又会痛苦如饥渴这种必要性需求,香气,有了会快乐,没有也不会痛苦,这种不必要性需求。

第十卷

内容整理:本卷苏格拉底论述了关于诗歌的一些正义以及灵魂不朽的思想。他用家具床,论述了三种人:创造者、制造者和模仿者,像荷马这样的诗人,与真实隔着两层,都是模仿者,而模仿者涉及的是心灵低贱的部分并且会腐蚀最优秀人物,城邦只能接纳歌颂善的诗歌。之后苏格拉底用论述和讲故事的方式,主要是用讲故事论述灵魂不朽,之后论述了真正正义的人生生世世都是会选择幸福的人生的。

精彩句段:

1.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制造真正的事物,那么他就没有制造真正的存在,而是只能制造类似于真正存在的事物,但并非是真正存在的事物。

2.其实没有有关真理的知识,创造也很容易进行,因为他们创造的是影像而不是真正的存在。

3.当一个人对自己模仿的事物拥有真正的知识,他就会献身于这些真正的事物,不会只热衷于对真实事物的模仿。他会努力为后世也留下一些高尚的行为和珍贵的作品,以便于被后人记住。(创造与制造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学会创造时,就不会满足于制造。)

4.任何事物的使用者靠着经验才是最了解这个事物的人,也正是使用者把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好与坏告诉了制造者的。(现在的用户体验就验证了这一点)

5.你的理性由于担心你被人家看作小丑,而在你跃跃欲试时压制了你的说笑本能,但在剧场里则会放任自流。长此以往,你也会受到感染,变成一个私生活里的喜剧表演者。

阅读感想:本卷也是本书的结尾,其中的神话故事不同于以往的佛家之类的轮回说,在这个故事里,人们是能自主选择自己的来生的,有趣的现象时会善恶互换的,今生善的人会选择恶的下一世,今生恶的人由于在地狱受了很多的痛苦,选择会很谨慎,选择善的人生,而真正正义的人,不论今生来世都会选择幸福的人生,这里真正正义的人就是接受哲学教育的人,学习辩证法,分辨善恶的人。

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理想国》,作为必读经典,书中的内容自然会复杂和晦涩点,每一句话,每一处的安排都有着深意,需要反复咀嚼,作为初读者只略理解到一些皮毛。

在书中,柏拉图借用其老师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进行辩论,来表述柏拉图自己的种种观点,在论述中勾勒出他的理想世界。书中有正义的讨论、教育问题、优生优育问题、婚姻问题、性别平等问题,政体问题和灵魂本性问题等,涉及面十分的广泛,诸多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或是应该读这本书。

洞穴比喻是整本书的高潮部分,柏拉图带我们构想了这样一个世界: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里,有一条长通道通向外面。有些人从小都住在洞穴里,不能转动与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高处有燃烧的火堆,在火光与囚禁者之间有一堵墙,有人拿着各种器物转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火光会使器的阴影照在洞壁上,如果发出声音,囚徒会认为是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如果其中一个人解禁了,他会看到火光,从前的世界就会被打破,后出洞看到了真的世界,真实的事物。这个走出洞穴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而还在洞穴的人是未受过教育的人,受过教育的人会看到更光明的世界,但他回到洞穴与还在洞穴里的人探讨时,会显得可笑,他是不被理解的,要将洞穴里的人接受教育,才能有相同的见解。争论是日常生活中肯定有的,当我们与别人争论,觉得别人可笑时,是不是应该自省下是不是自己目光短浅,以井底之蛙嘲笑别人的广阔眼界,学术研究更是永无止境的,一方面,要向别人学习,争论时考虑自己的不足,及时补进,另一方面,要学会引导洞穴里的人往外走,走到洞外,惠人即惠己。知识与智慧是最重要的,爱智者是幸福的,柏拉图是批判那些先天智慧和美德经验的。

学习犹如画圈,越学习越发现自己无知。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当我们获得一些智慧,能够向下比较时,获得在上位感的幸福感,那么再往上呢?

上一篇: 第十三届光学与光电子国际学术会议(SOPO 2021)
下一篇: 最热门东欧留学国家学制介绍 - 波兰、匈牙利、乌克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