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功利教育横行、肆虐的时候,奥数金牌、重点学校成为衡量中国学生成败的标尺。在如此的重压之下,举世艳羡的中国人擅长数学的自信心竟也在崩塌!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奥数的“禁补令”,初衷是教育公平,以规避举国体制下打造精英教育所带来的短期效应。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奥数”又上头条了!参加2019年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的中国中学生代表队没能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第15名,被网媒冠以“一败涂地”。真的这么严重吗?
原来,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RMM)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IMO)、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赛(RMO)并称奥数界的三大国际赛事。有文章称,中国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上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得到冠军了。
那又怎么样?比起极少数精英参与的奥数竞技,针对大众的基础教育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值得关注。
在与很多家长朋友交流时,我得到的升入人大附中的秘笈是“给孩子多报几个奥数班,各种题型熟了,考试就没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认为,国内靠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打下的“数学基础”并不牢靠。
我在请教教育部留学协会特聘美国留学专家莫老师时,她特别提到美国中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先做调研工作,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收集数据,然后泡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最终的作业是研究报告。”
实用性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学习理念和路径,在很多中国课堂上是无法想象的。
面向精英、也面向大众的数学,本可以成为思维的盛宴。
记得近三十年前,我在高一时进入体制内的奥数班。师资配备是一流的,都是特级教师,其中还有海淀区、北京市的“学科带头人”。在常规高中数学外,每周会有几次课余“加餐”。
数学老师妙趣横生的讲解、丰富搞笑的肢体语言也总能让我兴奋、放松,尤其是化繁为简的精妙点拨,确实是醍醐灌顶。
所幸从学校、任课教师到学生,都没有把参加奥赛当作最高目标。不过,这种近乎“纯数学”的环境后来竟成为绝唱。
随着奥数题进入升学考试,奥数从“自选动作”变成“规定动作”,奥数班从兴趣班变成“占坑班”。
除了少数天赋极高的精英外,每个上了奥数班的学生其实也仿佛为了拿“金牌”而拼搏,而他们的“金牌”无非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当功利教育横行、肆虐的时候,奥数金牌、重点学校成为衡量中国学生成败的标尺。在如此的重压之下,举世艳羡的中国人擅长数学的自信心竟也在崩塌!
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奥数的“禁补令”确实有一刀切的嫌疑,其中难免会殃及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
但这一政策的初衷是教育公平,以规避举国体制下打造精英教育所带来的短期效应。
中国人的聪慧、灵动不应该被陈腐的教育模式所扼杀!回归“纯教育”,享受教育对心灵的滋养。
没有拿到金牌的中国学生,下次再来;没有升入重点的中国考生,再迎接比升学更有价值的机遇。不要再用成绩束缚我们原本天马行空、广阔无垠的思想!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国际教育知名专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资深自媒体人,获评网易号“2018态度风云榜年度耕耘作者”、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一点号“2017年度耕耘奖”、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