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就什么才是国学、国学该不该过度商业化、国学的产学结合应该如何定义和推进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龚鹏程。
人民网:历史上国学热几度沉浮、兴起,近些年国学热持续升温,各种冠之以“国学”的文化现象、学者及机构涌现,其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伪国学充斥,关于什么是国学颇有争议,有待厘清,您认为什么才是国学呢?
龚鹏程:国学,是个近代由日本传来的汉语新词汇,就像“政治”、“经济”和“社会”一样。而其所以出现,是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发现不能只学西方,还需在学西方的同时,也发扬自己的民族精神、注意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他们强调保存国学、发扬国粹。 这个词汇与观念,后来被革命的章太炎、维新的梁启超等人沿用到中国,用来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寻找中国的立国精神。国学,这样的意义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事实上,每个民族都希望能确定民族发展的过程,并在其中寻找民族的文化精神,用来凝聚国人,创造文化认同感。中国、日本之讲国学,都是这样的。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移民社会,他们也一样希望能通过大学教育,强调属于美国的立国精神,让他们的大学生将来成为自由世界的公民,但有一颗美国心。所以美国心灵的塑造,或者说是美国的国学,就成为美国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
由这点来看,其实每一个国家都会重视属于自己的国学,名称也许不叫国学。比如美国可能叫做美国梦、美国精神或美国文化等等。但不管如何,国学既是指我们的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在每个时代都是需要谈、需要不断强化的。 人民网:国学热出现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多年了,对此您有何评价?如果国学于人有益,其价值究竟何在?这种价值可以贴上商品标签吗?应该被过度商业化吗?可以成为时尚的奢侈品或者炫耀的资本吗? 龚鹏程:强调立国精神如果丧失、民族文化如果衰亡,这个国家就完蛋了,是从政治社会角度来说的。从经济上来说呢,发扬国学对经济的发展有没有帮助呢?各位只要看一看像日本提倡“论语与算盘”就明白了。论语与算盘,即表明了:在发展经济和商业活动时,我们同样要从传统文化出发。
再由传统看,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就是经世济民吗?它当然会在经济上发挥作用。过去孔教会的陈焕章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就叫《孔门理财学》。理财,是经世致用的一部分。儒家思想本身就有处理财政、发展经济、健全社会等许多的观念和知识,这些,到现在也仍是很有意义的,有待我们认真发掘。
国学在经世致用、国政方针方面当然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于一般个人来说,修身养性、提升文化内涵、增加知识各方面自然也很有用。这些用途可以商业化吗?当然!本来已经有很多国学内涵是和商业活动有关的,因为很多文化产品,如笔墨纸砚、图书字画、茶酒琴棋、音乐艺术等文化产品,本来就是需要购买的。还有很多知识,我们需要听课学习,而课程和知识也不是免费可得的。
在古代,聘老师,要奉行束修;婚礼葬礼请人主礼,也要包个大红包。现在也差不多。这其实就是正常的文化消费状况。如果我们反对,说都不该收钱,实际上就违背文化消费的逻辑,也苛刻不近人情。
当然有时候把国学变成时尚的奢侈品,或成为炫耀的资本,会令人反感。可实际上各位想看,历史上有多少富商、大官“附庸风雅”?什么叫附庸风雅?不就是风雅成为时尚吗?他们要在权与钱之外,追求更高的价值,认可文化的价值,文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奢侈品。一个才子,被人尊重。他值得炫耀的是什么呢? 就是文化资本呀!“文化资本”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可是过去我们不懂。谈到资本,大家都以为是资金,其实文化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 人民网:国外孔子学院遍地,国内各地国学机构雨后春笋,国学热如何才能避免虚热体征?国学的发展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什么样的热度才是健康而持久的? 龚鹏程:孔子学院的设立,是参考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和德国的歌德学院。主要是针对外国人的语言培训。这和文化发展没有太多的关系。在学习语言时当然需要了解文化,但是语言培训机构跟一个文化传播机构,在层次和内涵上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那么在国内呢?国学教育的机构,确实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但性质非常复杂。有些是大学正式体制中的国学院或研究机构;有些是正规教育体制之外,民间办的私塾;还有一些是才艺班,做茶的、做香的、做家居装饰、做服装的,都会和国学搭上边,以推广他们的业务。另外还有一些MBA、EMBA班也在开国学内容的班。
由于这些机构很多,还有很多书院、各种旗号的培养课程,所有很多人认为国学现在过热了。其实目前还没有真热,只是假热。为什么说只是假热呢?例如书院那么多,有哪个是真的有书的?藏书、编书、印书,然后集合了人来一起读书的,其实一个都没有。所以都还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机构。这就是假的,只是打了个旗号而已,还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属于“叶公好龙”这种。
经典教育也类似。很多地方都在读经,但读的是什么经呢?《弟子规》、《三字经》这些是经典吗?它或者只属于古代的蒙学,或者甚至不是蒙学中主要的教材。 所以我们现在对经典的认识还非常浅短的,一般人能好好读一两部书,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或老子、庄子这些都能够看完的,都还很少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叫热呢?根本就才刚开始呢!
其他也是一样,满地都是一些假的中国音乐、假的茶道、假的禅修、假的武术。这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之水呀! 人民网:在国学市场上,打着国学旗号的培训班林立,老师素养、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学费高昂,对此种商业化的“国学教育”,您有何观感?
龚鹏程:这些更值得我们注意。针对这些现象,一方面要批评,另一方面应提供更多辅导,协助这些机构让他们体制更健全,教材和教法更充实,呼吁学者和政府机关提供更多协助。 人民网:国学到底应该“躲进小楼成一统”,成为精英化、学者的学问呢,还是应该从书斋中走近大众?走近大众必须选择商业化的路径吗?
龚鹏程:没有象牙塔就没办法大众化!科学搞不懂,怎么做科普呢?我们现在普及出现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学术不行。大陆经历过文化断层,80年代我们才建立了合乎国际体系的现代教育系统,而国学研究要到这几年才比较好,且依旧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困难还很多。可是局势又让我们必须双管齐下,在学术上要生根,不然即根本没办法普及。现在很多问题是因为学术上不及格造成的。
换言之,不是说鼓励学者走出书斋、走向大众,或者钥学者进入书斋,目前的困难是两方面都要有。既希望学者好好做研究,又希望有更多学者参与到国学推广的工作中去,而不是任由市场上胡乱打着假大师的旗号在忽悠。学院里应该给予社会上的国学推广更多协助。
国学推广必须要选择商业化的途径吗?这个疑问可能忽略了一个原理:越是开放发达的国家,国民文化消费越高。我们现在的一般民众,文化消费太低了。所以应该鼓励大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政府也应该花更多的钱补贴更多的出版、演艺等活动,企业也要支持,否则商业化的途径根本走不下去。文化消费商业化本来就是正常的,我们现在却在一个畸形的状态里。 人民网:国学应该如何普及?如果国学成为一种大众化商品,被包装推向市场,面对普罗大众,难免通俗化和从众趣味,但纰漏和错误也在所难免,从学界而言,有何异议和诤语? 龚鹏程:学术通俗化是个大问题,问题不在于学术该不该通俗化或可不可以通俗化。学问上如果做明白了,自然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别人,这就是学术的通俗化。一般人可能没时间读《三国志》,有人写成《三国演义》,编了很多三国戏,大家就都懂了,这就叫做通俗化。《三字经》也是,中国的历史和哲学思想非常深奥,通过《三字经》人人都懂了“人之初,性本善”。这叫化民成俗,转俗为雅。这就是通俗化。
庸俗则恰好相反,是媚俗而来的。是把俗人的世界、俗人的价值观为标准,要求文化必须走他们这方向。我们看到很多培训班讲传统文化,都讲成了发财学、成功学、厚黑学,说易经可以帮你决策赚钱啦等等。庸俗没有前途的,是认俗为雅、认贼作父,把雅的东西塞进俗的框架里。 人民网: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国学作为传统文化,也开始进入市场化运作当中,您认为国学该不该和市场结合?如果可以结合,什么样的方式是良性而持续的呢?
龚鹏程:目前经济上最热门的就是文化产业,衣食住行,茶、酒、香、花等等都在和国学挂钩,各地方的古琴班、汉服社,各种国学培训都朝着这个方向在做。建筑也比以前更注重中国元素,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亦越来越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各地方的特色小镇,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城市规划,园林设计都在卖这些传统文化以及它的意象。
所以不是可不可以结合的问题,而是目前正在广泛大量的结合中。但怎样才是良性的呢?回到我上面讲的,没有本就没有末、没有体就没有用,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当然活不久长、长不大。我们希望真正站在文化基础上,而不是配合风气随处转脚跟。装模做样、附庸风雅、蹭热点、在这里面捞利益,这就做不长。 人民网:国学的产学结合应该如何定义和推进?
龚鹏程:有两个原则。第一是学者不可以曲学阿世,歪曲了我的学问,来迎合市场和出资方。商人也是一样,不能以“有钱就是大爷”的心态来运作,要服从文化的规律。像北京、上海等各地城市建设,把真的古建筑拆了,建一些博物馆型的假古董来吸引人来参观,就是把国学产业化搞错了方向。
第二个原则,是不可以把传统文化当成是配合现实利益的奴婢或工具,去满足现实需求。传统文化是用于改造现代人平庸的生命、庸俗的环境。例如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现在的教育太差了,读的东西没意思,所以才要回去读经典。传统文化有意义,是因为它可以提升我们、改造我们。提倡国学要从这个角度来做,而不是当成奴婢和工具,替现在的情况擦胭脂抹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