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中国式教育下的青少年

中国式教育下的青少年

中国式教育下的青少年中国式教育是人们广为谈论的一个话题,而在中国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有哪些阶段性特点呢?首先在于中国少年。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中国式教育是人们广为谈论的一个话题,而在中国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有哪些阶段性特点呢?

首先在于中国少年。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中国式教育下的少年普遍有一个问题,不敢试错,不够自信。其实这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的家长的教育观的问题。简而言之,中国的封建思想流毒太深,封建思想的出发点就是等级制度,意思就是某些人生来就对另一些人有统治权。统治别人的前提就是,削弱他的自信,他才能听话。大多数在中国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他们很少有自我生存的能力,独立性更是不用多说,一旦当这些学生进入到大学,需要独自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往往会陷入到各种困境中,不仅生活上一塌糊涂,甚至连自主学习都无法完成,这样的情况,在美式教育中是很少出现的。因此,有很多人说:在中国教育制度下,是非常难以培养出来性格和思想独立的孩子,然而众人所说的中国式教育,有着这些无法忽视的显著特点。你看到了吗?中国不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明显,家长最要求孩子的就是“听话”“乖”,就是不许孩子有自己的主见,甚至根本不敢有主见,必须以家长的意志为主。孩子能有自信吗?其实在中国家庭中,很少有家长能尊重孩子,能保持平等的更多的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家长觉得孩子生来就归他管,听他的天经地义,否则就是不孝,或者大逆不道。这就是封建荼毒。这个统治套路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用来驯奴超级好用。孩子出生后,告诉孩子“听话的才是好孩子”,孩子为了取悦大人乖乖听话,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以家长的意见为准,孩子跟家长的做法看法有任何不同,则抨击谩骂“讲道理”,总之结论一定是“家长对,孩子不对”孩子越来越没自信,有任何不同意见都会产生内疚感,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孩子长大后,完全认同于和忠诚于家长的这一套——驯奴完成。完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主动驯服,自动成为家长意志的载体,家长的权威已经在他心里内化。任何事,他有自己的想法之后,一定不会相信自己,一定要从家长的角度去思考,一定等待家长给个“正确答案”。自己有任何不同于家长告诉他“应该”有的感受和想法,都会深深自责,认为自己不好,不孝。奴完成。到了社会上,他会自动把所有“高他一等”的人,比如老师,老板,领导,权威,专家……投射为家长,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学校的教育就是家庭这种教育模式的延伸,老师说的才是正确答案。除此之外你不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看法。人家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此相反,人家是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尊重,一样在乎他的个人意见。人家孩子当然有自信。其实自信是天生的,只要后天不去破坏,毁坏,它本来就在,人本来就自信。破坏自信的方式就是用各种方法时时刻刻给孩子植入“你不行,你做不了,你想的不对,你的感受是错的……”十几年下来,多大的自信都能磨没了。

再是中国青年。《觉醒年代》电视剧的热播,让许多当代青年认识到过去许多爱国青年为了民族大义的抛头颅、洒热血,顿时青年们内心里的爱国热情又被激发了起来。各种批判、各种指责,层出不穷,但我想先引用一段话,“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味的谩骂、抱怨、逃离”。“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好像就呈现出了两个极端,少年时,大家的自信被磨没了,对所有前辈拿出来的、领导提出来的东西都无理由支持,大家的叛逆期到了青年好像才显现出来,各种思想激进、各种对制度的不满,不过青年有想法是正常的,但是得多一点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多青年只是在网络上道听途说了两个观点就疯狂地朝那底下拥去,生怕落后了半分就会落后于人,未曾自己真正思考过,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自己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当另外的观点袭来时,就像空中风吹的小草,风往哪吹,人往哪边倒。最终陷入空虚、迷茫的境地,与自己想象中的青年前辈们相差甚远。相比较与西方人,中国人思维中的奴性更多一些;财产权保护的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对权力进行限制的意识非常缺乏;科学精神缺乏,人们相信权威人士,不相信事实;独立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辨认事实的能力缺乏,普遍比较愚昧,容易被欺骗、蛊惑。这些其实都是与没有接受教育或者接受了不当的教育造成的,跟“中国式教育”不无关系。有很多很多例子足以佐证:中国式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为政治服务,在为思想统治服务。中国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少年、青年们,骨子里总有一股奴性。例如济南平阴一中规定《男女生声明交往承诺书》,承诺书严禁异性间的亲密举动,甚至 男女之间的距离也严格规定在44厘米以上,手机严禁进校园,没收手机当众被销毁;早前,在某中学例行升国旗时,学校将“没收”的21部手机,当着3000名师生的面摔进水盆销毁;不准长时间盯女生看;沈阳某高校《学生社区公寓管理补充规定》学生宿舍床铺不许拉帘,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太多的规章制度限制住了许多本该自由发挥的思想与灵魂,放大来说,扼杀了中国自由的学术氛围。

在中国式教育下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在学校里你除了分数和证书还能得到什么?伴随着“内卷”的进一步严重化,许多人只是在被大环境推着去考研、去读博,而并非是在自己仔细考虑权衡下做出的决定。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虽然这种选择,可能是由教育成本过高、教育回报太低所逼迫的。社会舆论认为不升学就是读书无用,这其实是由于长期的升学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教育观念、成才观念所致。在升学教育模式中,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学,顺利升学达到目的是成功者,反之则是失败者。对应这一模式,不把升学作为追求,读书就是无用的;如果升学失去价值,读书也就失去价值。要让读书有用,也恰恰在于我国的教育必须走出升学教育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模式,发挥教育、读书对人本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作用,以及对人格的完善作用。一方面,这是应对学历日益贬值的必然选择。不得不承认,当每年100万大学生不能就业,以及大学生的起薪不及民工等信息不断强化,加上教育成本过高,读书升学的价值会逐渐降低,靠升学来吸引大家读书,会越来越困难。如果“为升学而读书”的局面不改变,低龄辍学这些真正的读书无用现象会递增。

另一方面,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我国教育必须增加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等内容,让受教育者从中获得使生活更美好的知识与能力,才能使教育有可持续性。大家不再关注升学给自己带来的“身份”改变以及学历提高,而会关心读书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与体验,这样,也才会迎来真正的终身教育时代。读书、学习成为大家必然的生活选择,而不再是追求功利目标的一个过程。让读书成为读书,让学习成为学习,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再是工具,不再是统治思想的武器,这个国家的教育才能真正为社会、为民族服务。但是中国式教育也有许多可取之处。首先,相对公平。国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及义均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在国家统一划一的教育模式之下,教育成功机会和教基础扎实。可以说,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在中国。我们的基础知识系统性强,配套练习层次丰富,训练方法成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严格的训练,具备厚积薄发的潜力。再来看看所谓的“快乐教育”。中国教育被诟病的另一大原因,是因为竞争压力过大,孩子从小就身处于高压的环境中,成长得一点都不快乐。所以近十几年来,“给孩子减负”之类的话不绝于耳。

可是快乐教育、宽松教育就一定是好的吗?未必。今年5月1日,日本平成时代宣告终结。在三十年的平成时代,日本盛行宽松教育,日本政府给孩子大大减负,结果这一代的孩子,却被称为“平成废物”。他们沉迷网络和二次元,对现实漠不关心,信奉“逃避可耻但有用”的价值观,活得没有朝气。教学模式统一,操作性强。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解决数量庞大的孩子的教育,大班制不可避免。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应对大班制的最佳办法。对学生优秀品行的培养。应试教育不但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品质,还能让学生明白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的道理。教育效果也相对均等。这种教育体制确保了阶层上升通道的相对畅通。同样的,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出现很奇怪的结果。大班教学抹杀个性。所有学生使用一本教材,填鸭式教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个性无法得到合理发展;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本,脱离生活,学习资源较匮乏;题海战术,耗费学生大量时间与精力。累。唯分数论英雄。评判标准唯一,扼杀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但它也确实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近年来,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重新重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思想,尊重学生兴趣,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着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将课本知识学好,而不是教学生学习真正的本领。学生们需要每天温习课堂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育者认为书本上所包含的知识是非常完整的,如果全都掌握了,那便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并且他们自认为为学生所选择的教材就是适合学生的,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生活中真正所需要学会的东西,学校教育一般都没有包含。所以中国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因为老师并没有引导他们该如何做。但是在国外的教育中,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谋生如何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在生活中怎样对待人和事物。反观他们的教育更具有实际性。中国的教育宣扬的是全面发展,但到了“关键时刻”——考试的时刻,全面发展像是一个幌子,真正在意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即使有些父母给孩子报名了画画唱歌跳舞等兴趣班,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考高中考大学时可以加分。在国外,教育者比较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引导选择自己所喜欢做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拥有自主权,真正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发展,学习资源的有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得不被划层次。在中学,就把学生分成实验班,普通班,在学生心里就不单单只是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微小区别,如果进不了实验班那么他们会觉得自尊遭受了创伤,亦或是无法向父母交代。

进实验班变成了他们攀比的竞技场。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小孩没有进实验班而感到不好意思,孩子也会因为自己没有进实验班而羞愧不已。也许进实验班并不是他们的愿意,但是在大背景的影响下让他们当下的目标变成了进实验班,而不是学习知识。中国的教育者总是占据绝对权威地位,除去极少数风格轻松的教师课堂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能质疑老师,只能去接受老师的教导。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只会一味地赞同老师的观点,间接的抹杀了学生主动思考、辩论的能力。那么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由于缺少主动思考能力,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或者认为老师讲的和自己所理解的有差异时,学生不敢质疑,只能强行接受。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逻辑。最终在这样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虽然是一群会考试的人,但却存在不懂得谦让,不懂得理解的人。如果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个人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上,也许中国会有更多的人才涌现。

中国式教育在未来一定会有所改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教育一定会是一个崭新的面貌。

上一篇: 国学机方案开发
下一篇: 语文音箱是什么东西(孔明智星国学机国学内容有哪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