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只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教学科目都可以称作为国学,但是很显然古代并不是这样的,其实不管是国学还是问题中所提及的乡学,从古至今都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概念变化,所以这里我们就来简单阐述一下吧。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国学和乡学并不是学科或者学别上的不同,而是学校之间的区别。如果非要用更形象的说法来比较的话,国学就是皇家贵族学校,拥有顶级学区房的学校,而乡学则是普通学校。我国的学校产生非常早,早在奴隶制时期的商周就已经有学校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周礼》的规定,周代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近郊为乡,设家、比、闾、族、党、州等6 乡;远郊为野,设家、邻、里、酂、县等6 遂。住在6 乡的人叫做国人,很显然基本都是贵族,他们的小孩是有资格进学校读书的。其中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城里的学校就叫做国学。而除此之外其余五乡里面的学校则叫做乡学,这就是先秦时期国学和乡学最本质的区别。当然了,国学和乡学学习的内容也都差不多,其余的只是些命名上的不同。
啥,你问设在6遂的学校叫什么?不好意思,先秦时期的平民并没有资格读书,所以当然也就没有学习啦。
自秦之后的两汉,乡学还是那个乡学,国学依旧是高高在上的国学,但是由于大儒辈出,书院林立,属于乡学里面私学的蓬勃发展却为之后乡学定义的改变奠定了基础。初唐时期的乡学依旧还是地方政府性质的学校,但是自两汉到唐,中国的私学(私人经师讲学)发展已经越来越迅猛了,所以这个时候乡学的界限就开始模糊了,它不在单单至政府在非国都所置办的学校,同时也包括了部分私学的含义。
也就是说,到了初唐之后,乡学所指的就不都是官办学校了,还包括一部分私人经师讲学所用的私学。而真正乡学成为我们现代汉语语境中“乡”这个含义的,其实是明朝。到了明朝,办学之风非常兴盛,落榜儒生、乡绅商贾、地方官府和乡绅商贾、归隐大官都开始在地方上办起了学校,所以这些就又归到了乡学下面咯。
其实总的而言,国学和乡学,国学依旧还是那个顶级学区房,只是乡学逐渐从贵族学校,到了普通学校,私人学校,民工子弟学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