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国学热。近年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复兴重要体现的国学热可以说是日益升温。我们看到,中国开设的孔子学院在国外四处开花,大学增设国学课程,很多名人著书演讲,中小学诵读国学经典……但同时对此现象也出现了很多争议,对国学利弊优劣更是褒贬不一。例如山东省教育厅禁止中小学全文诵读《三字经》,这无疑是给国学热泼了一盆冷水。这就涉及到怎样看待国学热。今天这个问题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什么是国学;二、当代中国“国学热”现象;三、“国学热”原因探析;四、“国学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一、什么是国学在讲正确看待国学热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国学?“国学”作为汉字词汇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这是国学最早的意思。而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则是在19世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当时人们对比分析中西文化,或称为“西学”、“中学”,或称为“新学”、“旧学”。“国学”一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比概念来使用,其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学”指的是学术文化。关于“国学”一词的具体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多数学者认为,“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音乐等各领域的传统文化体系都属于国学的范畴。从狭义上讲,是指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学及其价值取向。具体说来,对“国学”的用法有三种。一种用法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也就是在近代西方文化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第二种是指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里面。第三种是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我们认为,当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热,是国学概念在第二种意义上的使用。这也是我们今天通用的对国学的一种解释。二、当代中国“国学热”现象第二个,我们讲当代中国“国学热”现象。“国学热”大约是从20世纪80末-90年代初兴起,进入21世纪后呈现出一种持续升温的趋势。对于国学热这么一种现象,我们认为当前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种表现。第一,学者积极倡导。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要高度重视国学教育,尤其是重视经典教育,通过挖掘经典蕴涵的思想价值,重申和认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因此他们对国学的倡导是比较积极的。2004年9月5日,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72位著名学者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闭幕会上公开发表了一个《甲申文化宣言》,呼吁海内外华人一起“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努力”。这几个发起人中,许嘉璐是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训诂学研究。季羡林是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的著名国学大师。杨振宁是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任继愈是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家。王蒙是当代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无论谁都是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由他们发起的这个弘扬中华文化的宣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响应。06年,由国学界一线学者组成的“乾元国学博客圈”在新浪网正式开通,汤一介、李学勤、庞朴、余敦康等知名学者和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重点高校及科研单位的100位学者同时加盟,共同组成了迄今为止新浪网最重量级的博客圈,为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的“国学热”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媒体推波助澜。现代社会中,作为文化载体的大众传媒广泛普及并高度运转,大大促进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发展,成为“国学热”的有力助推器。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一个汇集名家名师,专门讲授国学内容的讲座式栏目,到现在这个栏目已播映了13年,这个栏目的名字就是《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最初的宗旨定位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内容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观众定位是初中文化以上的大众;栏目定位是使专家学者走进大众的桥梁。实际上它的主创人员不过十几人,看上去是一个画面单调,类似于课堂讲课,只让专家学者讲讲文史知识,用低成本制作的电视节目而已。然而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自从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在百家讲坛讲了《清十二帝疑案》后,原本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飙升,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并迅速得到大众的喜爱和市场的青睐。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台也不甘落后,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卫星频道都极为相似的请个教授过去说点古书,讲讲文化知识,讲讲历史知识,然后就弄个国学如何如何的名字,热播上一阵子。“百家讲坛”在普及学术、传播思想,弘扬国学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些有名的文化学者。例如阎崇年、王立群、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人。他们纷纷受邀到全国各地演讲,他们的书一出版就成为了书店的畅销书。特别是于丹把讲稿结集出版的一本《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竟然卖了上千万册,一本讲传统文化的书能卖出这个销量,这在过去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连北京市清河监狱也邀请于丹为全体服刑人员讲《论语》,服刑人员里还有很多人买了她的《〈论语〉心得》。
管教民警说:“大墙里的‘于丹热’并不亚于墙外。”易中天也凭借独辟蹊径地运用通俗的语言“妙说”历史而备受全国观众热捧,他的“品三国”系列收视率居高不下,一度万人空巷,创央视10套收视之最。易中天也由此积累了超高人气,被外界称为是“学术超男”。第三,高校设院办班。在复兴国学,弘扬国学的思潮引领下,一些本身就具丰富资源的高校也纷纷设院办班。这里所说的“院”,泛指“国学院”、“国学研究院”一类教学科研机构;所说的“班”,指的是以国学为内容的学习班、研修班。2000年,当时的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国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更是高调成立了国学院。国学院的成立就使得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委员陈至立都为国学院题了词。这是继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读经热之争后,人大的这一举措,有一个具有文化风向的意义。当时媒体刊发了人大校长纪宝成先生的宣言,也被认为是一份复兴国学的宣言。人大国学院聘请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为国学院院长,国学班学制为6年,采取本硕连读的方式,毕业后可直接获得硕士相关学位。部分成绩优秀者可推荐直接攻读国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实行硕博连读。
继人大、北大成立国学院之后,清华大学也组建了国学院,将不断升温的国学热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欧美日本的汉学家们纷纷致电庆贺,国内学界和主流舆论也是一片赞扬。人们似乎很乐意地看到,清华大学在时隔80年之后又延续了老国学院的香火。到目前为止,国内顶尖大学中,已有人大、北大、清华等20余所高校设立了国学院,提供本科或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一些地方大学也纷纷开设国学班,并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这些国学院的课程体系都以研究经典为主,《论语》、《荀子》、《老子》等国学经典为学生们的上课内容。有的还要求学生选修书法、背诵古诗词、吟诗作赋等。第四,是民间的响应跟风,民间的呼应和跟风对“国学热”的升温也比较明显。一个现象就是私塾的涌现与儿童读经潮的兴起。自本世纪初开始,各地涌现出大批具有国学启蒙性质的私塾,掀起了一股儿童读经的热潮。如北京的“安定门国学馆”、南京的“金陵国学馆”、长沙的“天朗国学馆”、天津的“明德国学馆”、上海的“孟母堂”。这些私塾的招收对象多是以中小学生为主,教学内容无一例外的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儒学经典,还有的把练书法和对对子也作为学习内容。有报道说,现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个城市的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行列。
一些家长也认为,孩子参加私塾,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是他们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可以使孩子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文化品味。甚至一些对国学不大熟悉的家长也跟着孩子们一起去诵读经典。 民间的响应与跟风跟风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大学生穿汉服、行古礼成为一种风气。在许多高校里经常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大学生,他们会在业余的时间集体穿上汉服进行各种传统祭祀、知识竞赛、演示等活动,自发甚至自费推广宣传“汉服”。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每年的毕业季,都会有很多大学生穿上汉服拍毕业照。甚至有新闻报道一个苏州大学的女大学生,大学期间一直坚持穿着汉服上课。有的大学也从官方的角度认可汉服。 今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就为900多名研究生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所有参加典礼的学生、校领导及徐州市领导、教育部领导都穿汉服,毕业典礼遵照汉代仪式,现场演奏汉乐。江苏师大校长在致辞中称,此次典礼是“奏汉乐、着汉服、遵汉仪、沐汉风”。 三、“国学热”原因探析 接下来,我们讲第三个问题,国学是怎么“热”起来的,“国学热”原因分析。2000多年来,国学以其高尚的精神、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仅为人们营建了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使中国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但另一方面国学内容又是庞杂的,有精华也有糟粕,特别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以及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改造,使得国学中也有一些消极和落后的糟粕,会对人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在西方上升的资本主义文化冲击下,国学显得保守落后,缺乏生机和活力。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先是袁世凯称帝,实行独裁专制,提倡尊孔读经。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后,又出现张勋复辟的闹剧,旧礼教旧思想又死灰复燃。以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对儒学孔子进行重新评价。 在当时,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从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与批判反省。例如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要批判儒学,因为反动派总是利用儒学作为复辟的工具。”胡适一方面倡导使用白话文,一方面主张废除文言文,因为他认为文言文代表旧有的思想和旧有的文化。钱玄同干脆提出一个“废除汉字”的主张,这也是五四时期最为激进的一个口号。鲁迅对此也还表示过同意,认为矫枉必须过正,“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文革时期,批判孔子,打倒孔家店,山东的孔庙、孔府、孔林都遭到了破坏,孔孟之道也被彻底否定,国学也就失去了根本。直到改革开放后,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国学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下子热了起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成为一股全社会关注的文化热潮。
一种文化现象的背后总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国学热”的兴起原因是多方的、复杂的,其主要的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中国经济崛起与民族复兴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剧变的触发;(三)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使然;(四)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自我护卫;(五)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 (一)中国经济崛起与民族复兴对自身文化的肯定 我们先看第一,中国经济崛起与民族复兴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当代国学热的出现与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远的历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且长期雄居于世界的东方。十九世纪以前的大清帝国,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号称天朝上国,是很狂妄自大的,连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不放在眼里。乾隆皇帝83岁生日的时候,英国派了一个使团来祝贺,来到北京的代表团要求向清朝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在团长拒绝之后,乾隆皇帝很是生气,双方不欢而散,也关上了中西和平对话的机会。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从一个曾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大国,一夜之间沦落为在西方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封建国家。
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每一次战争失败后,换来的都是国家主权的丧失和割地赔款。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感情色彩占据了上风,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样子、沦落到这个地步,全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 于是,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这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时期、五四时期、解放初期、“文革”时期,儒家思想先后遭遇过数次大劫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约2000年,中国还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我们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到今天,中国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显然让多中国人感到自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