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做精国学经典诵读,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做精国学经典诵读,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做精国学经典诵读,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做精国学经典诵读,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四川省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原名四川省双流县通江职业中学)创办于1973年,1983年转制开办建筑、园林、养殖等专业,从此走向职业教育之路。目前学校形成了稳定的办学规模,打造出了以办学理念“百年职教,厚德尚能”为核心,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了成都市家喻户晓的精品职业中学。

目前,学校形成了以“读国学-讲国学-演国学-践国学”为主体的国学经典诵读体系,建立了“日日有诵读—-周周有展示—月月有主题—期期有汇演—年年有成果”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模式,逐步探索出了“国学诵读与学生德性养成”的德育新途径。

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得到了省市县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多次承担成都市中职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现场展示、国学论坛、教材编写、节目展演、课题推进等任务,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仅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学校“百年职教,厚德尚能”办学理念指导下办学进程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功用构架图

二、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特色

四个“化”

国学经典诵读不是作秀,不是追求时尚和潮流,它也不是支离破碎的活动拼接,更不是游离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豪华大餐。学校按照文化传承和国学经典诵读的规律,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我校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目前使此项活动呈现出“常态化”“系列化”“主题化”“生活化”特点。

1、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常态化。

从2008年9月开始,学校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千人诵读活动,坚持常态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已近四年,目前形成了“日日有诵读—周周有展示—月月有主题—期期有汇演—年年有成果”的常态活动开展模式。

“日日有诵读”,每天早晨由班主任或班级国学诵读委员组织本班同学开展3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诵读的教材主要是学校的自编教材《诵读国学经典,成就职场辉煌》和成都市教育局统编教材《诵读诗文,奠基职场》。诵读的内容涉及传统文学中经典的诗、词、曲,古代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以及现代文学中的经典文段、职场中的励志美文。其中诵读的主要内容又集中在被誉为“职场圣经”的《弟子规》上,要求学生人人能讲解、个个会背诵。

“周周有展示”,就是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时进行“国旗下千人诵读活动”,展示和检阅全校师生在上一个星期诵读国学经典的情况。主要的环节有:“升旗仪式—教师作国学讲坛—千人齐读国学—升旗班级诵国学—全校师生诵国学—学生代表谈诵读国学体会”。通过展示,保证了学生诵读国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诵读国学的积极性。

“期期有汇演”,就是每学期举行一次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汇报表演,全校学生通过舞蹈、音乐、小品、武术、锣鼓等多种形式将国学诵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国学之美,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加深对国学经典作品的理解。

“年年出成果”,就是每年对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编撰教材、举办国学论坛、开展活动推进会以及对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促进国学诵读活动层次得到提升,保证活动能系统、常态开展下去。目前取得的成果有:编写了两本国学校本教材、两次举办成都市中职学校的国学诵读推进会和国学论坛、编撰《教师国学讲坛集》和《学生诵读国学心得体会集》等成果集3本,参研市级课题《诵读国学,奠基职场——中职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探索和实践》。

2、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系列化。

如果说“常态化”是时间断面上对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有益探索,那么,“系列化”应该是学校试图从知行合一层面上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体系方面做出的努力实践。目前学校形成了成熟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体系:“读国学”—“讲国学”—“演国学”—“践国学”。

“读国学”,就是学生坚持每天晨读和每周一“国旗下千人诵读”。国学经典是经过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既启发智慧、积淀修养,也适于诵读、陶冶情操。所以,我们将“读国学”作为我们推进国学经典诵读的主要手段。

“讲国学”,就是教师作国学讲坛和学生作国学诵读体会交流。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即便是非常简单浅显的《三字经》《弟子规》也蕴含着丰富的养分和深刻的道理。所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掌握,于是在每周升旗仪式后举行的千人诵读活动中都会有两个环节:教师讲国学和学生讲国学。

“演国学”,一方面是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展示或表演,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学生书写国学经典作品(结合书法和绘画)。通过演国学,让国学经典从简单的字里行间走出来,变得立体、形象、丰富,甚至触手可及,让学生感觉到国学的亲近、真实。

“践国学”,就是最终将国学诵读活动和学生德性生成有机统一,让国学中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成为学生身体上流淌的血液,内化成学生内在的品质,不仅让学生获得在职场中成功的法宝,更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学校在读国学、讲国学、演国学的基础上,通过学月国学经典诵读主题活动的形式扎实推进国学诵读和学生德性养成相结合的工作。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主题化。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过硬技能的任务,更是担负起了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重任,所以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必须渗透思想教育和道德导向。目前,学校跟据诵读国学经典的内容,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的德育培养目标,定期开展八个主题活动月活动:

2月“读国学,做文明的中职生”主题月活动

3月“读国学,做有孝心的中职生”主题月活动

4月“读国学,做负责的中职生”主题月活动

5月“读国学,做诚信的中职生”主题月活动

9月“读国学,做爱国的中职生”主题月活动

10月“读国学,做宽容的中职生”主题月活动

11月“读国学,做自强的中职生”主题月活动

12月“读国学,做守规则的中职生”主题月活动

每一个主题活动月,学校都会围绕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以3月“读国学,做有孝心的中职生”主题活动月为例,学校结合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入则孝”部分,开展了“五个一”实践活动:给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写一篇《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我为父母做一件感恩的事、我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和亲人参加一次扫墓。同时,学校还进行了“感动双流建校十大孝星”的评选活动,活动结束时举行隆重的总结表彰大会。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生活化。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职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比如,10月高一学生进校不久,同学之间还没有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学校结合《弟子规》中“泛爱众”的诵读内容开展活动,引导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和谐相处。让国学诵读回归生活,使学生感觉到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触摸,时时可以感悟,事事可以践行。这样,学生也会越来越喜爱诵读国学,同时又在生活中去消化吸收国学的养分。

(二)、六个“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只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要有自己独立的体系构建和开展模式,也要和学校其他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促进学校其他相关工作良性发展,实现德育功能的最大优化。因此,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六“结合”特色。

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生德性养成教育相结合。

学校根据中职生的心理、行为习惯特点,结合中职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以开展主题活动月活动为载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学生的德性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爱国”“孝道”“友爱”“诚信”“宽容”“文明”“负责”“敬业”等良好品质。

国学经典诵读和行业用工标准相结合。

中职学校的学生最终要走向职场,成为职业人。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瞄准市场,符合行业的用工标准。行业不仅要求学生有相关熟练的技能,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中,通过学生诵读“爱岗”“敬业”“服从”“诚信”“精技”等国学文段,培养学生相关的品质,使学生在未来职场中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国学经典诵读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1)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国学经典诵读需要浓厚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作为滋生的土壤。学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多年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首先是提炼出了文化厚重、特点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校训。其次是学校校园建设体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处处绿树成荫,风景宜人。校门口、屏风、教学大楼铭刻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以及励志语。再次,班级文化建设体现了励志、专业特色。教学楼教室外面悬挂了我校毕业成才典型和班级励志牌,教室里面班级班训和口号体现了班级特色和专业特色。

2)国学经典诵读文化氛围的营造。

学校于2008年开辟了“诵诗长廊”,选录了49首诗歌。2009年在围墙上开辟了文化墙,将《弟子规》全文选录,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学校文化长廊开辟了专门的国学诵读专栏,广播站开办了国学经典诵读节目。2011年9月,学校在宿舍、教学楼道悬挂《弟子规》经典语句,让国学进教室、进寝室,让学校每一个地方都有国学经典存在,发挥了每一面墙壁育人的功能。

4、国学经典诵读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专题圆桌会议上,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学校要“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学校在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中,利用各种形式,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里开展相关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同时通过开展以“礼仪”“建筑”“官职”“饮食”“书法”“器乐”“风俗”为主题的各种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达到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5、国学经典诵读和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德育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工作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形成教育合力。我校国学经典诵读和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学校各种主题活动月总结和表彰,邀请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二是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后,回到家庭、社区参与践行活动;三是学校定期举行国学讲座,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到学校和学生同聚一堂共同聆听和分享;四是学校到社区进行公益性的国学讲座,同时也邀请有国学底蕴的社区、家长代表到学校举办讲座。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让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和社区、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达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化,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一起成长,形成了家长、社区居民和学生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2012年5月10日,央视记者走进学校拍摄了“国旗下千人诵读活动”,聆听了教师国学讲堂,领略了师生国学经典晨读场景,对双流建校数十年来积淀下来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表示“目不暇接,余音绕梁”。5月15日,在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中国上海举行期间,央视新闻频道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话题报道了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全国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为此,学校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百年职教,厚德尚能”办学理念为指导,扎实有序推进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仅使国学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内在品质的一部分,更要让国学精神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学校精神。

上一篇: 《校园国学》杂志 杂志专注国学
下一篇: 东西问·中国学|述评:世界中国学是什么“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