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 ◆ ◆ ◆
编者按: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举办前夕,上海社联主席王战研究员的著作《世界中国学概论》已经面世。本书尝试为构建世界中国学研究学科体系,做出科学的探索,结合历史学、经济学、跨学科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纳入全球视野中考察,对谭中之问、汤因比之问、彭慕兰之问、李约瑟之问、康德拉季耶夫之问、福山之问、雷默之问、李希霍芬之问等国际关注中国的代表性问题做出回答,从世界中国学基础理论、中华文明传承、中西历史分流、康氏长周期、社会主义之路、中国现代化道路、文化和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等角度探索世界中国学的丰富内涵。经作者授权,我们特摘录部分精彩章节推出,以使读者先睹为快,推动关于中国与世界的思考。
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为什么要提出和研究“世界中国学”?
王战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本文系《世界中国学概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版)前言,标题系编者所加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强盛,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新一轮认识和研究中国的高潮,“中国”日益成为各国知识界和民间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国人而言,如何看待和理解海外关于中国的观察产生较大世界影响的各种认知,这就涉及建立解释中国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我们不但需要了解中国学的来龙去脉,还要对海外中国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和观点进行梳理和研究,更要向世界传达真实的中国形象。因此,探索和构建世界中国学的学科体系,也就成为学术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本书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在本书完稿之际,我想从四个方面做概要说明,一是本书的成书缘由;二是世界中国学与新文科的关系;三是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意义;四是本书的逻辑结构。
一、成书缘由
上海社会科学院是国家高端智库,自 2004 年 8 月 19 日举办第一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起,至今已成功召开了八届,在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基础上,于 2012 年 3 月成立世界中国学研究所。2013 年初,我来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后,分管文史哲方面的工作,结合10年学习研究世界经济和30年从事国内决策咨询之经验,2013 年 9月为全院研究生开设“世界与中国”通识课,基于课堂讲述形成了《世界与中国》的讲稿。随后在担任世界中国学博士生导师时,对讲稿加以补充整理,形成《世界中国学刍论》讲义。2019 年开设“世界中国学概论”课程之际,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安排副研究员褚艳红担任本课程助教,协助参与课堂教学,并组织相关人员将《世界中国学刍论》讲义补充完善为《世界中国学概论》一书。2020 年11 月,教育部组织启动了新文科建设,《世界中国学概论》的编撰就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一个尝试。
二、世界中国学与新文科的关系
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学科协同之新,其学科协同交叉融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界;二是文科内部分科之间的跨界。世界中国学即是文科内部跨界的一个尝试。既然是跨界尝试,首先要建立在对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之上,其难度超乎我们想象。因此,在跨界和理论上仍需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既然是文科的跨界,就涉及世界中国学与传统文科研究方法的异同。世界中国学以其他学科为基础,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其他学科,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借鉴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即在开展本课题研究时,第一,从同一时段的横向角度来看,以中外比较的视野和方法开展研究,探索世界与中国的异同。第二,从时间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注重探索中西世界的分与合。首先从中西文明的分化写起,人类文明起源于轴心时代,东方的先秦文明和西方的希腊文明同时起步;而后考察历史分流,从土地制度到家庭财产继承权,再到工业革命。步入近现代以后,世界涌现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并且社会主义社会有望成为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最终走向合流。这是本研究在方法和内容创新上尝试做的探索。
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三、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意义
开展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世界中国学是对新文科的探索。第一,新文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超越西学,进行话语创新和重构。世界中国学立足中国,融通中外,致力于突破西方中心论框架下的西方中国学话语体系,以本土学术研究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具体表现在:回溯历史,探索导致中西文化和社会分流的历史演进脉络;聚焦当下,诠释西方概念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改革开放 40 余年中国的发展现象。第二,新文科旨在解读传统文科所无法解答的重大问题,开展世界中国学研究,回应了新文科的这一内在要求。世界中国学尝试对世界著名中国学家关于中国的各种挑战性问题做出回答,诸如中华文明传承弘扬和对研究体现社会效应之价值导向的强调。
其次,世界中国学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在各国社会的文化交融、经济共荣、价值认同、社会形态趋同等层面,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理念开始在全球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世界中国学即从中华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启示、世界未来的社会形态合流、“一带一路”倡议为后发国家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等层面展开理论探索,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及实践的内在要求。
最后,世界中国学是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中国叙事。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问题即是解释中国的话语权为何由西方世界掌握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已经在一些问题上揭示西方话语的局限与谬误,诸如结合各种新发现的历史文献材料,对雅斯贝斯“轴心时代”起始年代、摩尔根“文明与国家起源理论”等的有力质疑等。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旨在改变中国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以来对西方话语亦步亦趋的自身“失语”状态。开展中国研究,只有建立在真实详尽的中国相关文献和数据基础上、尊重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当代发展事实,提出与中华文明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更相契合的理论学说,方能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窠臼。构建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明的性格及其变迁,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路径,也是我们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中国学术为世界学术作贡献的现实要求。因此,开展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是立足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亟须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本书的逻辑结构
本书包括七章,尝试探索七个“谜”。说是谜,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答案,但又是大家所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希望提出和讨论这些问题,将其作为靶子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一章是“解释中国的话语权之谜”。印度著名中国学家谭中在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提出海外研究中国为何不看中国书的问题,即著名的“谭中之问”。什么是世界中国学?如何避免陷入西方话语解读中国的误区?怎样做到恰当、深入、准确地认识海外中国学?这就提出了探索建立“批评的中国学”之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中西双向比较的视野认识各种中国命题,有助于破除单纯以西方视角解读中国的思维局限性。本章正是从世界中国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国内对海外中国学再研究的发展史这三节尝试做出探索和回答。
第二章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谜”。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至今,没有中断,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学者都对此感兴趣,于是我们就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去看。本章讲的即是东西方文明演进的比较,第一节着重探讨文字因素、自然地理和宗教思想在东西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节以中华文明为参照,讲述西方文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原文化,有些江南人对江南文化的认识比较悲观,比如南宋偏安,歌舞升平,岳飞被杀,都城为临安,等等。其实从文化角度讲,我认为江南文化绝对是高峰。第三节即重点考察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第三阶段的江南文化。
第三章是“历史大分流之谜”。国际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公元 10 世纪以前,中国比欧洲发达;公元 11 世纪以后,欧洲比中国发达。也有学者把分流时间点划到 15 世纪或 19 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彭慕兰教授曾专门研究过该主题。中国曾经辉煌后又丧权辱国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大分流中规律性的东西是什么?到目前还没真正破解,也是世界中国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章包括三节,第一节探索土地制度与汉唐盛衰的关系。研究均田制对今天的中国有借鉴意义,因为家庭承包制类似于历史上的均田制。第二节考察长子继承权与欧洲近代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认为均田制和长子继承权之别是中西历史分流的历史基因。第三节讲述人口迁徙与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讨论该问题也是为了古为今用,因为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移民社会而非原住民社会基础之上。研究中国人口迁徙形成的移民文化,对研究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很有帮助。
第四章是“康氏长周期之谜”。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是我的研究专长,我认为不光要研究 50 年左右的经济长周期,也要研究康氏长周期和短期商业周期的关系,还要研究长周期和社会变革、战争与和平以及政治变动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很有帮助。第一节探讨康氏长周期和科技革命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相关度可以达到 80%,但为何不是 100%?我们可从其中的特例破解很多问题。第二节分析康氏长周期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为不同专业读者研究政治和社会变革问题,提供一些规律性的线索。第三节考察康氏长周期与中国的关系,回顾长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变迁,分析中国当代经济增长动因,并提出如何持续保持增长的问题。
第五章是“社会主义之谜”。本章主要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演化和世界体系重构的角度,来谈社会主义的未来。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互联网经济如火如荼,新能源革命、新产业革命呼之欲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全球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迹象,这很可能会影响全球的政治生态。如果说 1848 年鸦片战争标志着海洋文明对大陆文明的胜利,开启了近 200 年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体系,那么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全球化时代,大陆文明将迎来一次复兴机遇,资本主义将向社会主义演化,其中有哪些发展机遇?中国如何把握?我们将在这章进行探讨。
第六章是“中国道路之谜”。中国高速发展到现在为止,中外目前尚未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关于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也有争论。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讨论要揭示中国的独特性。本章首先概述国外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研究的现状;继而从长周期和资本积累角度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历程;接着聚焦中国现实人地国情的独特性,探索突破中国发展制约的可行方案和走向复兴的三大战略;最后阐述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完成,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点及其世界意义。
第七章是“丝绸之路传承与当代发展之谜”。自从德国汉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一词来,国内外学界对此均予以认可和沿用。丝绸之路延续长达两千年,和中华文明有关,中国文明的兴盛与延续性是保证丝绸之路历久不衰的文明基础;亦和中国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产出有关,尤其是江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成为丝绸之路的精神和物质基础。如何看待海外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的观察?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其中暗含的中国经验对于世界各国发展又有哪些积极意义?本章即对如上问题做出探讨。
《世界中国学概论》作为国内中国学研究领域的第一本概论性专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