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有关弘扬国学的思考

有关弘扬国学的思考

有关弘扬国学的思考一时间,让孩子们读《三字经》的多了。有的还穿上汉装,手捧竹简,读“人之初,性本善……”(尽管出自南宋的《三字经》绝非竹简刊行)。甚而有人办起了私塾,“山长”瓦楞帽、弟子宽袍大袖

一时间,让孩子们读《三字经》的多了。有的还穿上汉装,手捧竹简,读“人之初,性本善……”(尽管出自南宋的《三字经》绝非竹简刊行)。甚而有人办起了私塾,“山长”瓦楞帽、弟子宽袍大袖,读《百家姓》,讲《弟子规》。这些都冠以“传承国学”、“弘扬国学”的名目。开始还不觉得。后来看得多了,听得多了,不由得回顾起兴学堂、废私塾的历史,以及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甚至还想到了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和张之洞有关“各学堂短衣皮鞋”(《清代七十名人传》640页)的建议。这也促使我对弘扬国学这一命题的深入思考。

国学这一概念,应该是由清末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劝学篇·设学》的原文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演变而来。“中学为体”的目的是“治身心”。

尽管“天人合一”的天人之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但是,从本质上说,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都强调人的定位,以及通过人的自我修养,使之能够在国家社会生活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一章》)。以中学为体的“治身心”,与我们中华民族“修身为本”,立德树人的主导观念一脉相承。由此看来,弘扬国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要用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塑造人,使人人都能成为国家社会输入正能量的一份子,从而凝聚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所谈的国学,与张之洞所说的“中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张之洞的“中学”是“非废五经四书”(《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四》)对封建文化的全盘接受。我们今日所说的弘扬国学,必须将那些与超越时空、至今仍有鲜活生命力的精华与含有封建性的糟粕严格区分开来,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因此,我们必须紧紧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准确把握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根和魂,用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全民族的共同的理念、信仰和价值观。这就是:同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修身慎行、怀德自重,凝聚成共圆中国梦的巨大力量。这样看来,就全民而言,弘扬国学,书是要读的,但更是一种人人必须力行的社会实践,是学做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人。如:一个人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古风之二》)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明清·《朱柏庐治家格言》)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生活中却恣意糟蹋浪费粮食,能说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国学之风吗?

国学的弘扬,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从五千年的朝代更迭、历史沿革中选取那些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的文化元素,与今天的价值理念、时代精神契合于一体。这不是读读《三字经》,认认《百家姓》就能解决的问题。

流传至今,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蕴藏着熠熠闪光的弘德育人的故事,无不体现出爱国、诚信、慎独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到过一个郑国牛贩子弦高机智退秦兵,维护国家安全的故事。故事说,弦高到周地贩牛,路过滑国,遇到途径滑国袭击郑国的秦军,心里暗暗吃惊,急中生智,拿出四张牛皮,赶着12头牛,自称是郑国派来慰问秦军的使者,对秦将孟明说:“我们的国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我们那里,特地派我带着慰问品来犒劳你们。”同时,又派人急忙赶回郑国报告敌情。在这种情况下,秦将孟明认为郑国已经有了准备,便在灭掉滑国后,领兵返回秦国,从而使郑国免除了亡国之祸。事后,郑穆公要奖赏弦高救国的大义之举,弦高辞而不受。这个故事发生在《左传·僖公 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27年,距今已有2700多年了。它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替爷征”的木兰女虽然“万里赴戎机”,战功赫赫,却“不愿尚书郎”的故事一样,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其原因是:故事不仅体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那种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不求个人回报无私奉献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辉。爱国主义作为国学的核心内容,一脉传承,也就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民族共识。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美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倡导的修身之本,它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国学传承史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第二》),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不知道他能在社会上做些什么。“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宋·晁说之:《晁氏客语》),一个人如果失去诚信,就无法立足于国家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就迈不开步子,连步子都迈不开,还能干什么事呢?

我们所倡导的诚信,有着两个层次:

一是自己做事要实,不能弄虚作假。北宋的词人晏殊,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做过相当于宰相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宋真宗赵恒“景德初(公元1004)”年,他刚满14岁,经江南安抚使张知白以“神童”推荐,与1000多名进士一起参加廷试。在第二天“复试诗、赋、论”时,晏殊看到赋题后,立即向主持考试的宋真宗报告说:“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我曾经私下里练习过这个赋,请能用另外的题目考我)”(《宋史·列传第七十一·晏殊》)。晏殊以诚实赢得宋真宗的信任,也获得人们的赞誉,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诚实做人的范例。南北朝时,梁人明山宾“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家里缺钱,就到市场上卖掉家里一头拉车的牛。“既售受钱”,交易成功后,他诚实地对买家说“此牛经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这头牛曾经得过腐蹄病,治好很长时间了,可是还是担心以后会复发,不能不告诉你)”(《梁书·列传第二十一》)。然后按买家的要求,退回一些钱。诚实经商的明山宾,成为人们的千年美谈。

诚信的第二个层次是,做人要讲信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第一》)。守信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汉将韩信“为布衣时”,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有一次在河边钓鱼,受到一位漂母(洗衣物的老妇)的接济。韩信很受感动,说:“吾必有以重报母”,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加重报答你。尽管老母“岂望报乎”,但是,多年之后,成为楚王的韩信并没有忘记当年的承诺,“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韩信始终不忘对漂母的承诺,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可终身而守约,不可斯须而失信”(唐·张弧《素履子·履信》)的榜样。我们中华民族始终把守诺、践约和无欺诈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因而,孩童在牙牙学语时,大人就会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孩子把诚信作为生活中必须严守的准则。明初刘基在他的《郁离子·贾人》中,讲了一个的失信丧生的故事。故事说,济阳(古时县治在河南兰考东北)一名富商,渡河时船沉了,抓住一根麻杆高呼“救命”。他向一位前往救他的渔翁大声喊,如果能救他,可以给渔翁“百金”。上岸后,只给了“十金”。渔翁和他论理时,富商还怒冲冲地说,你一天打鱼能挣几个钱,一下子给你“十金”就不错了。渔翁只好不情愿地认了。又一天,这个富商所乘的船又翻了,掉进水了,恰好又碰到那位渔翁,因为上次不守信用,求救不成,淹死了。这个故事与“狼来了”异曲同工,用以告诫人们如果背离了诚信这一准则,不仅丢弃了应该承担的社责任,还会带来想象不到的后果!

在优秀的国学传承中,为什么会把诚信提到这么一个高度呢?因为,构建起社会的诚信体系,就会织成人人连心的社会和谐的纽带。无诚信,则会带来人人怕上当的相互猜忌,这会是多么可怕的社会现象啊!荀子说:“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荀子·不苟篇》)。这就深刻地揭示出:不讲诚信,不遵守应有的准则,是私利驱使的结果。反过来说,只有不为一己之利着想,才能以诚待人,讲信用。

“慎独”是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优秀品质,也是国学的一大亮点。“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六章》),一个真诚的、道德高尚的人,就会“择善而固执之者”(《中庸·二十》),坚守道德准则和法律,时时处处都不会违背道德准则和触犯法律底线。因此,慎独既是一个人的自律行为,更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东汉人杨震上任东莱太守时,面对“至夜怀金”行贿的王密,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知拒贿的故事,留下了慎独自律,不为金钱所动的千古佳话。元代人许衡曾经在大热天路过河阳(今河南孟县),口渴极了。路旁有一棵挂满果子的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解渴,“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有人奇怪地问他,一棵找不到主人的梨树,你为什么不摘几个解渴呢?许衡回答:“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意思是说,尽管看不到主人,我也不能认为没有主人,不经主人的允许,我是不会去摘梨解渴的。这是因为许衡“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一切言行都必须遵守道德准则)”(《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虽然口渴至极,又有众人吃梨解渴的环境诱惑,身旁还有人串掇,却始终坚持不动一梨,其自律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从中可以看出,慎独,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当然,毅力源于对信念的坚守。只有这样,才能顶得住各种诱惑。

我们还应看到,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维护国家和使臣尊严的故事;“羊续悬鱼”、“陆绩廉石”为官清廉的故事;“凿壁借光”、“萤窗雪案”勤学苦读故事,以及交口称赞“大医精诚”的孙思邈、被百姓誉为“灵鹊兆喜”仁德术精的秦越人(即扁鹊)等等灿若繁星故事,无不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倡导并塑造着人们的优良品格。这对涵养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体系,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国学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元素,引人入胜的生动教材。在今天弘扬国学中运用这些元素,自然会更丰富、更生动,更积极。回过头说,即使读《三字经》、《弟子规》,也不是囫囵吞枣,只需吸纳那些健康有益的成分。至于呈现私塾,穿汉服、捧竹简,作为文艺表演,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毕竟是要向前看的。

爱国,诚信,慎独,清廉,勤学等等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在今天弘扬国学中应大力倡导,并作为人们的行事准则。这不是仅仅读读《三字经》等就能做得到的,而是要从本质上把握国学中优秀成分,并付诸行动。这应是今天弘扬国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I

上一篇: 唐代的学校教育
下一篇: 上海学费最贵的国际学校排名!量力而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