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询问,我非常乐意为大家解答】
作为学堂里20%的中国学生的一员,觉得有必要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给后来者更多信息,帮助后来者决定是否来学堂。
首先,从教学模式和资源来说,燕京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一方面,燕京有许多业界资深专家作为课堂的特聘教授,给同学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比如原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教授、原国开行首席经济学家王沅教授等,教授们在业界的丰富经验给了我们很多深度的、实践的视角,这和侧重理论的教育是不同的,和这些资深老师之间的深入互动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一次思考格局提升的机会。燕京内部的选课是鼓励跨学科的,补充了很多在原专业看不到的视角,提高了我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燕京学堂的导师遍布北大各院系,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方向的导师作为自己的学业导师、论文导师,跟着导师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很多人误以为燕京只有跨学科的广博而没有“专业性”,但实际上燕京给了我们很高的研究自由度,很多课程论文的选题自由都非常大,有的同学一年下来能针对自己专攻的研究领域写出多篇成果,有些专注于举办社会活动的同学也有很多建树,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在燕京是一种选择。
其次,背景多样的同学会是终身受用的财富。燕京80%的同学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学科背景包括理工科、社会科学等各个分支,来自包括哈耶普等顶级院校,不少外国同学都有2-5年的工作经验,分布于政治/外交、商业/金融、学术界、军队、社会/国际组织、传媒等各个领域,背景十分丰富多样。和他们聊天是一个十分开拓视野的过程,无论是思想格局、学识、待人接物,我都受益良多。我身边的同学背景包括:放弃投行工作去从政的律师、成立公益性社会组织R-ladies北京分会致力于提升女性编程能力的政治学背景程序媛、在加纳成立被家暴女性庇护所的青年领袖、采访过他们国家总统的资深记者、致力于成为汉学家的学者、各国军队的年轻军官、曾在美国国会为著名参议员工作过的人、汽车穿越亚欧大陆重走路上丝绸之路的媒体人、在MBB/BB/top PEVC工作的人...... 每一次和他们的对话和讨论都是一次重新认识一个议题的机会,他们带着我看到我之间看不到的方面,同时纷繁的信息也提高了我的客观判断能力,孔子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觉得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是这样的友谊。学堂内部比较流行的文化是西式的“鼓励型”文化,无论什么样的想法都会先得到鼓励,而且在做决策时有比你年长、且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老大哥给你出谋划策,对我而言是非常珍惜的经历和友谊。除了常规的学术讨论之外,学堂内部经常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谐、友爱,彼此之间感情非常深厚,我们曾开玩笑说,以后去世界上哪个地方旅行都可以找到一张沙发了。
从就业上来说,燕京学堂的学生受到各界雇主认可,毕业后的去向包括国际组织、各国政府/议会、军队、学术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媒体、社会组织、创业等,大家的选择十分广泛、不拘泥于传统,有一些甚至是显得“不同寻常”,为了自己坚信的价值而奋斗。
学堂为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大家很关注是否有必要给这些外国人这样的差别待遇。目前顶尖生源的流动方向是全球各地往欧美顶尖大学流动,北大的燕京学堂希望能在一定领域里面“逆转”这个趋势,把顶尖生源从欧美国家往中国来引,这种“逆势”的行为需要对全球优秀生源展示出一定的诚意。就目前燕京学堂吸引到的全球生源质量来看,这种待遇的合理性是可以被论证的。未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作用,国际社会也更需要了解中国的人才,燕京学堂的很多毕业生未来有潜力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回应一下网友的问题,贴一下学堂毕业生的去向,学堂的平台很高,生源质量很好,毕业之后的去向普遍都非常不错,在各界的“认可度”绝对不是一个问题啊。
顺便贴一下介绍学堂的其他材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