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娅
教师教育学院
绪论
•一、关于本学科的发展
–《中国学前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出版了几本《中国学前教育史》著作,逐步建立,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
?三母对太子和世子的养护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子师,教示以善道者;慈母,知其嗜欲者;保母,安其居处者。”
?孺子室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婴幼儿教养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宫廷育婴院。
–2)保傅教育制度
?所谓的保傅教育制度,是指宫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大戴礼?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指姜太公)为太师。”
?三公均由男子担任,他们对太子和世子进行教育时亦有明确的分工:“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三)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能以文字、书册进行教学。
•3、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
•4、幼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比原始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春秋战国时期儿童的学前教育
–(一)宫廷内的保傅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教育世子,普遍设置有保傅制度。
–(二)士阶层的家庭教育
•儒家把家庭教育视作稳定社会的基本手段,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家教实例,如孔子教子(“诗礼传家”)、曾子杀猪、孟母教子等故事。
•孟母的家教经验至少有四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1、注意胎教
–2、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3、为儿子选择良好的学****生活环境
–4、以物理喻学理,教育儿子不断学****br/>•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还没有形成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属于家庭教育的初发阶段。但这些经验性的做法经后人的总结概括,逐渐具有了理论意义,从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教巨著《颜氏家训》的出现积累了材料,提供了经验。
第三节 学前教育思想的发源
•一、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一)关于教育作用
•1、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作用
–“庶富教”的思想;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教育能“感化人心”。
•2、重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相远也”,孟子主张“性善论”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都重视教育对于补充或改变人性的作用。
–“蒙以养正”是儒家的共识,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惯成自然”,这句话常被后人引用。
–(二)关于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儒家真正重视的不是人的个性的发展,而是人的群体性或社会性的发展和完善。 •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往往注重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致力于灌输伦理道德观念等
–(三)关于教育关系
•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儒家是侧重于***本位论的。
•儒家追求建立“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因此比较强调卑贱者、年幼者对尊贵者、年长者的顺从或依从。
•体现在教育上,便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绝对控制和支配,即所谓的“师道尊严”。
–(四)关于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儒家坚持“德育中心说”,特别注重社会伦理知识,轻视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蔑视劳动技能的****练。
•反映在幼儿教育上,儒家虽然也主张对孩子进行文字和常识的启蒙教育,但如果与行为****惯、伦理规范等教育相比较,则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五)关于教育方法
•儒家在儿童德性的培养上注重感化濡染:
–重视身教;
–重视“物教”,即利用环境和周边事物对儿童施以教育。
–值得指出的是,儒家在注重正面感化的同时,也从未放弃过反面惩戒的手段,但相对而言“明德慎罚”。
•二、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创始人是墨子,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
–(一)关于教育作用
• “素丝论”,即认为人的本性本无善恶,其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二)关于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
–(三)关于教育关系
•***本位论,强调“后生”应遵从“先生”,而且更重视教师的权威,师道尊严的思想更严重。 –(四)关于教育内容
•墨家学派在教育内容问题上的特色之所在是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艺的教育倾向。 –(五)关于教育方法
•主张强化意志;强行施教。
•三、道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创始人是老子。道家崇尚自然,主张“自然无为”。
–(一)关于教育作用
•“自然人性论”,反对任何人为的东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