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朋友克利斯迪安今年24岁,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一个小企业的木工。他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他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学习,还是进入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在与父母一块分析了自身和家庭条件后,他决定上职业学校的木工专业。1999年克利斯迪安从职业学校毕业,到现在已有4年工龄。他向记者算了笔账:他16岁上职业学校时每月就能挣800马克(合现在的400欧元)的生活费,除了住在父母家之外,学习的三年半期间他几乎没花家里一分钱。再过两年他将有资格参加高级技工考试,26岁时他完全有可能成为高级技工。他的小学同学接受完13年的小学—高中教育后已近20岁。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上完大学后起码26岁,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也是未知数。而6年大学的各种花销最少4万欧元。所以,当克利斯迪安的存折上已有5位数存款时,他上大学的同学还将是“一贫如洗”。
培养一名职校学生的年均花费是普通校学生的3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拥有和储备一流技术工人有利于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德国一直把技术工人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的成功也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给予技术工人们的高水平待遇。
战后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曾说,“职业教育应该是全民族的事业。”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在德国,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学制长短、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职业培训的费用则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政府利用国家财政资助职业教育发展,各职业学校全是公立性质,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校舍及学校的各种其他设施,如电脑教学设备、实验场地等也由国家出资建设。
据柏林市教育局职业培训处的负责人库尔利希女士介绍,培养一名职业学校学生每年平均花费1.5万欧元,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是这一费用的1/3。另外企业还提供实习场所,支付辅导实习教师的工资,并发给学生每月500到800欧元不等的生活费。国家对接受职业培训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各种优惠。2002年国家共拿出8000万欧元专款补贴小企业的培训项目。总之,凡是企业因职业教育投入的一切费用,都可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计入成本;企业由于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额的学徒岗位,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助。
技工收入超过德国平均水平
德国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对技术工人和普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除了个别对就业者要求不高的职业,如清洁工外,德国企业不接受没有受过相应培训的员工。目前全德国有技工的中小企业有86万个。技工在德国大致分为154个工种,分属7大行业。在建筑业中有泥瓦工、架子工等;在冶金、电子业中有汽车制造修理、电工等;在木工行业有木工、油漆工等;在服装业有裁缝、鞋匠等;食品业有面包师、屠宰师等;医疗化工业有美容师、理发师、私人医生助理等;在玻璃制品和印刷业有玻璃匠、印刷师傅等。
德国98%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因此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一些重体力劳动部门对年轻技工情有独钟。如建筑行业,很多老技工由于年龄超过50岁,登高负重的工作难以胜任,这些企业不断需要年轻技工进行补充。另外一些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如理发员、医生助理,她们如果结婚生育,就要辞职在家呆几年照顾孩子,这类单位对后备力量也有较大需求。
记者在德国手工业协会看到一份2003年技工职业就业统计表,最热门的几个技术工种分别为:汽车机械师、粉刷和油漆工、电器安装工、木工;另外,当商业性劳动者、零售商、美发师、普通门诊助理、牙医助理等的人也很多。
德国技工根据职业的特点不同收入也不一样,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过德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在2500欧元左右。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考试晋升为师傅,即高级技工。高级技工收入明显增加,而且有权利作为法人独立经营企业,开店办厂。但晋升高级技工的条件很苛刻,技工要有4-6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要经过1000小时的再培训,最后须通过专业技术、现代经济理论、法律基本常识和企业管理等四个方面的考试。
中小企业愿雇职校生,技工就业环境相对更好
在德国,普遍有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围。记者前面提到的克利斯迪安的例子,在德国其实非常普通。
柏林市政府的教育官员在谈到为什么有较多德国年轻人选择上职业学校时说,德国中小城市的政治家以及一些大企业家出身于手工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大都是从技工开始的。这些人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生活富裕,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声誉很好。在德国,社会上并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的倾向。
对这个问题,手工业协会负责人施佩伯尔也深有同感。他谈到,在德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相对多,因为许多人在上职业学校前就与企业签署了合同,只要学习期间表现好,就有可能被录用。另外许多中小企业不愿意雇用大学生或更高学历的人,认为这些人只有“一双左手”(德国成语,比喻某人手脚不灵活),什么实际工作也干不成。施佩伯尔举例说,在莱比锡新开业的保时捷汽车分厂有70%的员工是从技校毕业的。在他看来,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男人享有“世界上动手能力最强的男人”之美誉。德国拥有引为自豪的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能工巧匠,他们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应注重对熟练技工的投资(相关链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认为,目前中国对技工的投入相对不足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去年12月在北京访问时,曾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主题演讲。其中,他特别提到中国技术工人的教育水平问题值得重视。
他谈到,中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市场,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分子,中国经济中很多因素跟世界接轨,这就使中国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他指出:“跟世界水平相比,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大部分工人的教育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海克曼曾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过专门研究。他指出,中国有特殊的情况,因为中国有特殊的工资政策,长期以来对技术工人的回报率比较低,工资水平的制定也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现在这样的情况继续存在。
但由于技术在不断创新,新技术不断出现,人们很难预料15年后的情况会怎么样。新技术的出现需要我们有一支更为熟练的劳动力队伍。因此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在进行有关投资的时候,就需要注重培养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也就是说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要注重为培养熟练工人投资。海克曼通过研究认为,培养熟练技工的投资回报率将会非常高,而中国目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不足。中国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则占30%。美国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占GDP的5.4%,但是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只有17%。其他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总量的情况是:印度3.3%,泰国4.1%,德国4.8%。
海克曼据此认为,对于中国,这不仅仅从经济意义上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从社会意义来说也非常重要。他说:“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况: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面,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很低,只靠这些技术水平很低的人不停地生产肯定会有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是这样,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发展问题,要给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面的人们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在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看来,这一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要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需要教育程度更高、能力更强的人,这些人本身还可以从国家的新经济里面得到更多的利益。”海克曼在分析中国经济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时,认为地区差异即城乡差异导致的受教育情况不同,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海克曼认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应把政府当作是唯一的资金来源,“如果仅仅知道依靠政府来进行投资,来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到另外一些因素上,比如劳动力市场的因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有需求,这就需要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积累,对更多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因此,有时候不需要政府增加预算,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有关激励机制的运作,就可以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他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跟公司直接开展合作。通过大学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也解决了人力投资的资金来源的问题。
《环球时报》(2004年02月04日第十五版),驻德国特约记者柴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