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学大师网是在古汉语、文献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献查询网站。检索功能强大,资料丰富,而且还有原版扫描文件可供勘校。然而3月25日该网站被迫关闭。我们认为,书籍和数据版权应当得到尊重,法律应当得到捍卫,然而古典文献的数据需求应当被以公益的形式满足。这也是文化自信的当有之义。期待作为文化基础设施的数据检索平台可以为广大人民提供服务。
“国学大师”是今天死亡的,它的死是我国文化界的耻辱和损失。如果你还有良知,你能写几个字,而且你比一般人还善于组织一段文字,此时你却因为懒惰和苟且而推到名为明天的“明天”,我不知道有什么比这更无耻、无情、冷漠和软弱。你应折笔焚书,我对我说。
我是一个文字从业者,从小浸濡我国的古文化,大学进入文学院,直到现在任教,是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并偏重于语言文字和典籍方面。这么多年了,网络上一直在搜寻一些有用的网站,“国学大师”就是一个功能极其强大的国学资源分享平台,且全部免费(大概率正是因为它的免费才遭人围杀)。
记得去年考博面试时,一位考官问我如何看待网络上的电子学习资源,我就举了国学大师的例子,我说从这些网站上,可以自由地查阅汉字和典籍,获得海量的有用的信息,对我大有裨益。同时,有些条目不免会有一些瑕疵,可能会影响阅读和信息的准确,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我身边的同学,尤其是研究生朋友,几乎人人使用这个网站,因为它的丰富度和方便度真的是其他付费网站无法比拟的。它会有一些瑕疵,不过相比起它的丰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何况它的条目总会告诉你出处在哪里,甚者还有精确到每一页的PDF古籍原文,方便读者校对。
中国底层的学者和研究者,还有因各种原因不能购买那些高昂国学电子资源的那些人,受惠于国学大师也深!当世的那些泛国学的煌煌论文、专著,倚叠如山,怕是查阅过、参考过、甚至引过国学大师内容的不可胜计!因为它主要是一个工具性的网站。国学大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而这样的作用和地位,是那些光鲜的付费资料库永远无法望其项背的。
国学大师的主页,是密密麻麻的目录索引,是满足各种变态功能的检字框,没什么古色古香的图片,没什么花里胡哨的推送,它的主页,除了文字,就是文字。它显得那么寒酸,就像陋巷里孔子的那位高足,“一箪食,一豆羹”,也不会改其乐。而正是这样一个寒酸的小站,用工具的力量滋养着当代中国古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而现在,它死了。
它的死,是当今中国古文化研究的莫大损失,就好比釜底抽薪,动摇根本,因为一切的研究都建立在工具的使用之上。当然,除了国学大师,还有很多工具性的付费资料库,人们不会因为没有了国学大师而停止研究。但是毫无疑问,能替代国学大师这种超综合、超便利的平台,即使是付费的那种,依然还没诞生。我们之后的研究也会继续,只不过多了几十道在各个资料库之间的辗转。对于研究者来说,有国学大师,我们对问题的解决通常是5G的速度,今后怕是将跌入3G或者2G的速度。所以,我们还将研究和解决中国文化中的东西,只不过过程更将周折,速度更加滞后。
比如我将讲到狄仁杰,我想到《唐书》或《新唐书》中查看正史中他的文字,以便备课。如果在国学大师,我点击三四个键就能看到原文,而现在没有其加持,学校也没有买任何古籍数据库,在百度中搜索,只能得到经后人改造后的了了文字和节选,有的还是高考文言文的阅读题——这些对于一个想要了解更详细、更原味的狄仁杰的人,无疑生出了层层障碍。
一个普通人,对于自己的母文化抱有兴趣,不满足于网络上满天神佛似的描述,想通过便捷的网络接近和探索其本相,但是他花去的时间成本,甚至资金成本,远远超过他求知的那一刹那,试问他们还能提起对自己文化的浓厚兴趣吗?国学大师给了所有普通人一次机会,但是它已经死了。
都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够了解,有时还不如韩国、日本人清楚,其他原因不论,总归还是我们自己都把自家的文化瑰宝束之高阁,不断地神秘化、精英化、专门化,甚至专利化,老百姓不是没有兴趣去接受它,而是接受和获取之间横亘着一条无情的利益的沟堑。这条鸿沟既深也广,看不见底,两岸徘徊着一些真正的大师,他们可以轻松地渡蹑,而芸芸众生只能望而兴叹。幸而有一条独木艰难地延伸过来,虽然在黑暗虚空的鸿沟中它显得那么微邈,但想去对岸的普通人终于有径可依,但今天,那根独木桥终于还是折断了,连同一声脆响,都堕入了无尽的深渊。
对它的不明不白的死亡,我除了莫大的悲哀和怀念,转而希望着看到它遽然成烟的原因,以及那条茫茫鸿沟之上,是否会出现一条连接两岸的宽广大桥。我们中国人跨海大桥都建得,连接普通人与母语文化之间的无障碍大桥,肯定建得更好,不是吗?
拓跋焘
2021年3月25日星期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