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经典阅读的任课老师,平时被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这门课会不会讲阅读理解呢?会不会讲看图写作呢?怎么能帮助孩子写好作文?这一类问题的出发点大多是把阅读的概念狭义化了,阅读不单能为阅读理解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是孩子们增长知识、获取智慧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汲取心灵养分的重要通道,孩童时期打好精神底子的阅读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传统时代的教育,从深处养育人的素质,传统文化的经典,建筑了中国人灵魂和精神的意义坐标。如何影响孩子通过经典阅读亲近传统文化,接受熏陶,自然习得,而不是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或对古文望而生畏,这是我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着重思考的问题。
著名的国学蒙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千古,已然家喻户晓,小学阶段的孩子能全文背诵的也不在少数,但能背诵不一定代表孩子们真正理解并吸收了其中的精髓和要义。以《三字经》为例,它用三个字一句,四句一韵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它语言精炼,节奏鲜明,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反复吟诵;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文用典极多,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就是这样一部国学启蒙的经典,如果不是带着孩子深入回到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去探寻它的由来;如果不是把全文的六个部分依次拆解,让孩子一一理解它的行文结构,通晓每字每句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编排,再依义行调去吟诵;如果不是引导孩子们仔细琢磨其中丰富的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如果不是将传统照进现实,让孩子们从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里找到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钥匙;如果不是足够耐心、细心、用心地与孩子一起去品读,都不足以称之为“启蒙“。
正是出于这样对国学的敬畏、对经典的敬畏,对传统文化作用于孩子精神底子的敬畏,在新学期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中,我们对教程设计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节奏循序渐进地探寻丰富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孩子开启一趟用阅读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的研学之旅。
因为“阅读的熏陶越早越好”,上季的课程向低年级牵引,但在整个上季的课程中,都有我们原来班级的孩子回到教室来跟我打招呼,问为什么不继续开课了,让我感觉到这些孩子对阅读课的需要和向往,阅读应该是“终身”的,应该对所有爱阅读的孩子进行呼应,所以下季特别重开高年级班,欢迎爱阅读的孩子们回归阅读的课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