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数字化、电子化浪潮下,传统学术期刊面临怎样的挑战?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探索新的出版途径和生存空间?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主动回应数字化挑战
当前,人们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知识的生产传播方式等均产生了变化。作为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学术期刊既面临时代机遇,也面临种种挑战。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闽看来,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在过去数十年中,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如收稿、排版、印刷、发行,以及编辑、作者、读者之间联系沟通等,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期刊在对传统的传承中,继续融入新的元素,实现创新。
“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人类的知识正在被全面数据化。”《江海学刊》杂志社总编辑韩璞庚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须主动面对网络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和挑战,积极应对和回应。
“对于学术刊物出版来说,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已变成‘第二套方案’,比如通过手机终端,可以以多屏互动等方式实现出版传播方式的变革。”在超星集团副总经理汪新红看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使互联网出版获得良好机遇。“学术期刊要抓住机遇,探索新模式,成为互联网出版的主体。”
建立多元化的分发渠道
学者认为,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必须重新找准定位、把握好发展方向,探索多媒体融合的路径,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型,从而进一步发挥引领学术讨论、激励思想创新、传播知识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武京闽认为,互联网的核心逻辑是互联互通,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型也应当依循这样的逻辑。现在有不少传统媒体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但多是纸质出版物内容在互联网上的复制,是纸质平台的延伸。事实上,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型、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顺应读者、作者的需要,改变传统媒体内容的创造方式、呈现方式、结构组织方式和叙述方式,建立多元化、嵌入式的分发渠道和传播途径,从而更好地贴近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把线下搬到线上,这是初步的,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提出,由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型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步骤,需要先“相加”后“相容”。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由线下到线上涉及工作习惯的改变和培养,是培养编辑队伍数字化意识和技能的一个必要阶段。
高自龙强调,学术期刊探索刊网融合等新发展模式,必须明确目的。“打造刊网融合等新平台,目的仍然是开展学术交流、宣传,进行学术评价和学术传播。”
编辑实现理念和角色转型
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基石。“在学术期刊实现多媒体融合、由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型过程中,谁是主体?无疑是编辑队伍。”高自龙表示,为了保证新平台建设的学术性和专业性,需要强调编辑的主体作用。
“时代发展赋予我们新的机遇,我们必须主动应变、不负使命。”汪新红表示,可以打造类似云出版的全国性社科期刊编辑超级平台,重塑编辑在这一平台上的主体地位。
韩璞庚提出,编辑应当主动实现理念和角色转型,具体内容包括:从事务型转向策划型、从专门型转向综合型、从守成型转向创造型、从客体型转向主体型、从静态型转向动态交互型,以更好地面对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需求。
韩璞庚表示,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改变传统的来稿登记、分发、审稿、校对、印刷等编辑出版流程,重视选题策划和专题出版,运用新技术手段辨识、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主动寻找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丰富传播手段,做好成果前期推送和后续传播,运用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实现交互性编辑。同时,在专业知识之外,要重视培养编辑队伍的信息检索、多媒体运用等技术性能力。
记者 王广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