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庄园小学在全市率先推出穿汉服学国学教育,此举一经推出,一些学校纷纷效仿。有人质疑此举有待商榷,有人提出“复古”不是学国学的本意。那么校园“国学教育”该何去何从,其前景又将如何?
每周五的上午第一节课,是学生进“国学讲堂”的听课时间。同学们正襟危坐,老师拍着教案说,该背书了,于是同学们齐声背诵“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学生们背诵的是《弟子规》上的“谨”篇。
10月9日上午,石家庄市庄园小学“国学讲堂”教室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四年级的39名学生身着汉服,在孔子像下席地而坐,国学老师麻昌友也身穿汉服,双手捧着一本薄薄的《弟子规》,正逐字逐句地释文解疑,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
据了解,庄园小学穿汉服学国学在石家庄尚属首次,该小学是全省小学中唯一拥有国学教育专用教室的小学,即“国学讲堂”。
其实在我国其他一些省份,穿汉服学国学早已“花样兴起”。2002年,国学大师钱穆的夫人钱胡美琪教授,就在成都市组织了首届“巴蜀文化国学夏令营”活动。当时,全国40多所中学都派出了学生代表到成都参加了此次夏令营。
小学生穿汉服学国学
石家庄市庄园小学的“国学讲堂”设在该校教学楼的三层。“讲堂”大门的两侧,用隶书刻有一副立体字对联:上联是“诵经典学童养正养性”,下联是“赏奇文少年养志养德”,横批“国学讲堂”。
“讲堂”东墙的正中间,是两人高的孔子画像,西墙上是用隶书书写的《论语》和《弟子规》全篇。整个“讲堂”的风格都是按照古时“讲堂”的大致原貌设计而成。包括学生课桌、坐垫和书架都是仿古样式。
9月30日是星期三,该校将每周五的“国学讲堂”课转到今天。这节国学课轮到五年级(3)班的同学们上。当天9时整,40名身着浅色汉服、头戴发髻布帽的学生,彬彬有礼地走进了“国学讲堂”,在一张张形似木茶几的课桌旁席地而坐。国学讲授老师麻昌友身穿汉服,在孔子画像下席地而坐。
国学课每节40分钟,上课前,师生须起立面对孔子画像拱手行礼,然后是学生向老师行礼,老师紧接着给学生还礼。礼毕,师生继续席地而坐。
上课前,麻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温习汉服的礼仪与文化,并重温男生拱手行礼须左手靠前,女生则右手靠前的“规矩”。接下来,麻老师叫学生们翻开《论语》课本,自己先朗诵“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紧接着学生跟着念,之后,麻老师再讲解这句话的意思。
该校副校长张银玲说,在两年前,他们学校并没有设专门的国学教室,学生们也不穿汉服。“现在的‘国学教育’模式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国学教育’没有止境,今后我们还要创造更好的模式出来。”
起因于“学生素养差”
2004年下半年,于宏丽从东马路小学调到庄园小学任校长。她发现该校学生打闹现象严重,而且学生在课间见到老师,也很少向老师问好,有的学生即便向老师问好,也不活跃。
由于该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其中不少孩子家长是来石务工人员,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不关心,学生素质大多不高。
“那一年年终评奖,我坐了‘红板凳’。”于宏丽说,这个“红板凳”说明了他们学校在全区评比中排名靠后。她认为,他们学校的学生智力并不比别的学校差,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问题,可学生们的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后来于宏丽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上。
于宏丽决定加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小学生守则》入手。她想在校内开展国学教育,让孩子们读《弟子规》、《论语》和《孙子兵法》等经典启蒙读物。于宏丽的这一想法提出后,当时有不少老师表示担忧:几岁的孩子读不懂古文怎么办?
但于宏丽决定尝试,是年9月,学校首次把国学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
国学成为学校“时尚课程”?
石家庄市庄园小学第一次把国学教育纳入了校本课程,2006年机场路小学推出了国学教育,随后建南小学和盛世长安小学也相继增设了国学教育课程。一位教育工作者说,不久,国学将成为学校的“时尚课程”,这一时尚势必会陷入形式主义,到时将令人堪忧。
2008年3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和河北省文史馆联合把石家庄市庄园小学定为“国学普及与教育联系单位”;今年6月9日,河北省教育厅刘教民厅长,在河北省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实体筹建组上报的《关于把国学教育列入校本课程的建议》上批示:以点带面,正面引导,使国学进入课堂。由此可见,国学教育已正式进入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的视野。
目前,我国已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300多所。国内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院校已有24所。安徽、重庆、深圳等省市正在把《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等传统典籍列入中小学教辅用书;成都、江阴、桓台、丰台等市区正在把传统典籍列入校本课程。
国学教育模式有待探讨
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韩保来说,学校增设国学教育,是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行为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当然,在现有的体制中教育部门还不考学生的国学课,不过,这不能说学生就无需学国学。反过来说,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没有设国学课程,也不能说现有的教育体制对国学遗漏。
韩保来说,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就是国学,而且是必考科目,之所以把这一国学设在中学而不设在小学,目的很明确,小学生知识太少不容易理解古文。目前少数小学在推行国学教育,不过都处于附加的校本教育课程,不是体制内的教育内容。至于小学阶段该如何开展国学教育,其运作模式还有待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秀昌认为,“国学”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说到底它是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这次国学的再度回归,更多地面对世界性的精神危机这一文化处境,其核心话题聚焦于如何在信仰缺失的颓境下重觅心灵安顿之道。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人的生命智慧——特别是孔子开启的“仁”道与老子开启的“自然”之道,能够为人类走出精神危机提供终极的诲示。因此,我们目前学国学的宗趣在于安心立命,而不在于让人掌握多少可以炫耀的知识与智慧。
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义豪认为,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单纯的复古倾向不值得提倡。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分为核心文化和表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表层文化已经发生变化,但核心文化却代代传承、发扬。而今,一些国学教育活动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庸俗化,甚至成了“喧嚣”与“盲从”,这些都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回归。弘扬国学不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将国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否则学国学将毫无用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