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学生穿校服已经非常普遍。孰不知,100多年前中国女子才有了穿校服的机会。民国教育繁荣,学生服应运而生。而女生装束的变迁,代表着摆脱了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制,也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变化。
今天的人们对于女生上学、男女学生同校读书司空见惯,却不知100年前,这简直就是一种梦想。因为在当时传统观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没有读书的权利。图为1916年,12岁的林徽因(右一)与表姐妹们身穿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合影。
梨园世家出生、20年代中期开始走红的京剧名伶孟小冬留存的一张玉照,就活脱脱是一个女学生的样子。图为孟小冬。
辛亥革命之后,西式学校出现,才使得女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而男女同校则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图为1916年的林徽因。
民国初年,在剪辫易服风气推波助澜之下,追新求异一度成为部分市民的服饰时尚。学校也难免受到影响。当时女学生的成分复杂,有留学归国者,也有不甘家中寂寞的少奶奶进学堂读书消遣时间。图为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身穿演出服的女学生合影。
于是一些时髦女性的某些服装很快为一些女学生仿效。“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继则女学生亦纷纷效仿。”图为1919年,金陵女子大学校园内的女学生下课的时候。
1911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制服规程令》规定,“女学生即以常服为制服”,“女学生自中等学校以上着裙,裙用黑色。”图为1920年燕京大学学生。
此后,女子校服的形式因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替,校服中有上衣下裙的,有西式衬衫、西装的,也有一袭旗袍的,但总体风格仍然以淡雅为风尚。图为1922年燕京大学学生生活,入口处燕京大学(女子学院)
张恨水先生在其言情小说《啼笑姻缘》就有关于唱大鼓的凤喜学着穿学生装的记录——“看她身上,今天换了一件蓝竹布褂,束着黑布短裙,下面露出两条白袜子的圆腿来,头上也改绾了双圆髻,光脖子上,露出一排稀稀的长毫毛。”图为1927年燕京大学学生生活,组学生团体。
早期的女学堂、女校,基本上都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英文等西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时能上女学的女生,大多出生于富家。图为1932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运动会,女运动员起跑瞬间。
这些女生长辈或者受过西方教育,或者从事与洋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洋行买办、翻译等,家庭观念开放,讲究男女平等,也有能力让女孩子上学受教育。而这些女孩,接受的是一套中国特色的西洋淑女教育,其校服也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图为1932年春季,燕京大学女子棒球队。
这种文明新装有别于当时的传统服饰对襟衫、祅子等,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图为1940女生的聚会。
裙子下摆也由及足略为缩短,只是还没有短到膝部以上的,裙褶则完全取消而任其下垂。留洋女学生和本土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这种由祅子演变而来的服装,走出家门,进入学堂,成为迈向社会的新女性。图为1941年,布告栏和邮件局前的女大学生。
这种文明新装,虽然算不上是校服,但被人们视为女学生的象征,也成为女学生装的先导。女学生们有着自由的活动空间,享受着交际、学习的快乐,让很多城市女性羡慕。由她们先行穿起来的“文明新装”也成为一种时髦,被纷纷效仿。图为1941年,大一女学生。
1941年,燕京大学女学生走出宿舍楼。
1941年的晚餐时间。
1941年四少女卧室。
1941年宿舍内的熨衣间。
1941年燕京大学女生的晚餐。
1941年燕京大学女生宿舍。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在上生物课,认真观察植物记笔记。
化学课
民国女大学生还下乡去给不识字的妇女讲解知识。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
物理课
民国女大学生下乡去农田劳作。
民国女大学生的合唱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