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GETI | 综述:抓住机遇,守正创新,推进翻译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GETI | 综述:抓住机遇,守正创新,推进翻译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GETI | 综述:抓住机遇,守正创新,推进翻译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抓住机遇

抓住机遇,守正创新

推进翻译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会综述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自信”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的重要任务,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所承担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任务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早在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已经由“一项专业性、专门性的工作领域上升到了‘重大主题’和‘亟须解决’的理解和观察范畴”(张毓强、庞敏,2021:40)。跨国、跨区域、跨文化的翻译工作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也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其成效如何对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我国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的顺利进行、我国积极正向的国际形象的树立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肖成笑,2020)。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充分肯定了翻译工作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的积极贡献”,2022年8月,习总书记在给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回信中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明确要求要用融通中外的语言和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新时代的中国(于涛,2022)。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建好一支素质过硬的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才能为全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22年9月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翻译不再出现在附录中,而是成为了正式列入文学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可以授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响应国家战略需求,适应现阶段国家发展大局,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搭好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桥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了当下翻译学界、业界必须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背景,2022年11月26日,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指委)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上海举行。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出席年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教指委主任委员于涛,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致欢迎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唐继卫,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科大讯飞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分别作大会发言。共有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教指委委员和全国开设翻译专业的院校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本届年会由开幕式、大会、分论坛及闭幕式组成,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高层次中译外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翻译专硕多语对建设与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翻译专硕课程思政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翻译专硕教学创新与翻译技术的应用,以及翻译测试、行业与学业能力标准衔接等6个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年会闭幕式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赵军峰代表分论坛作总结发言,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蒋洪新作大会总结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基于此,本文从教育根本问题的三方面来总结本届年会给翻译专业教育和学科未来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 新时代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什么人

随着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增多,我国翻译事业正从过去了解世界的桥梁,逐渐转变为助力中国走向世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这一由“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由“翻译大国”向“翻译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是否能立足于“国家现阶段发展大局和战略需求”(姜锋,2022:10),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翻译人才”(于涛,2022:6)。当前,我国翻译服务人员已达538万人(中国翻译协会,2022),规模庞大,然而翻译专业教育仍面临“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匮乏”的问题(姜锋,2022:11)。杜占元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翻译人才是翻译事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是推动我国各领域对外开放和国际传播事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是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翁铁慧指出,前不久胜利召开的二十大上,首次出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二十大报告中,过去只出现在民生部署中的教育也被单列出来,跟科技、人才放在一起做专门论述,这项调整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加快培育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完善高质量翻译研究生教育体系正是教指委最重要的工作。

新时代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于涛,2022),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杜占元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需求引领,在建设高端人才队伍上下功夫,要坚持实践导向,注重提升翻译人才综合素质;翻译人才需要具备包括外语能力、公共关系、媒体传播等在内的复合型能力素质,特别要注重拓展翻译人才的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沟通的本领,能在开放、多元、复杂的全球语境中开展翻译工作,使更多国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清、听得懂中国故事中国声音。陈群也认为,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要做到翻译语言专项培训向翻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翻译人才需具备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和信息素养,善于在不同语言文化间求同存异,善于发现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交汇点,助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互鉴,这样才能在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不仅做到“走出去”,让境外人士听得懂,也能做到“走进去”,让他们愿意听。在提到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的最高层次——翻译专业博士教育时,翁铁慧强调,专博培养的一定是有信仰、懂语言、精专业、通传播的“外语+N”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既要“深”又要“博”,且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大使命。黄友义则基于2022年召开的两场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座谈会,总结了高层次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六大能力素质,即良好的政治品格、精湛的翻译能力、跨文化的传播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熟练的翻译技术。

二、 新时代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怎样培养人

目前,我国翻译专业硕士培养高校已有318所(315个授权点)(同上),本次年会再次就专业学位教育该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度的讨论与交流。

在开幕式致辞中,于涛指出,教指委要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历史担当,加大翻译人才培育力度;要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翻译人才培养水平;要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动新技术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的有效融合,实现翻译人才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唐继卫在大会发言中提出的“高起点的谋划,高标准的建设,高层次的推进”正是翻译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的总原则。首先,高起点的谋划主要指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高规格文件的引领和支撑。唐司长指出,由国家部委等发出的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规格、高层次文件可以发挥***制优势,有助于解决专业教育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为各培养单位在内涵、定位、标准、培养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撑。其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高标准建设需要专业领导机构的引导。新一届教指委要继续不断调整完善各层次翻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一系列标准化要求。姜锋也在发言中特别提到教指委现阶段正抓紧研究制定包括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试点单位申办标准、招生标准、毕业标准、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核心内容等在内的指导性文件,以全面推动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最后,翻译专业教育的高层次推进要求以博士层次教育为重点,不仅建立翻译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与供给的基本链条和基础架构”(同上:6),也以专业博士教育带动翻译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唐继卫提出,要以博士生教育为支点来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博士生教育改革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让博士生教育主动嵌入到科技的体系、人才的体系、行业产业的体系中,来实现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的深层次变革。

基于“高起点的谋划,高标准的建设,高层次的推进”的总体原则,领导和专家学者在具体操作层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首先,翻译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翻译人才的培养无法单靠外语教学来完成,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必须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来进行跨学科培养。翁铁慧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翻译人才培养应该是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学生所学的既包括外语知识,又包括相关专业领域知识。陈群也指出要鼓励高校改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单独依靠外语学科的模式,要制定实施翻译加专业知识的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多语言、实践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黄友义在大会发言中以翻译专博教育为例,分享了跨学科培养模式可行的实践途径,例如,推进培养院校与行业产业分专业、分领域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精品教材,以此为翻译专博多学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除了跨学科合作外,新时代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以下多种合作模式:1)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唐继卫认为翻译专业教育要加快构建学术共同体,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共同完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如共同设计核心课程,共同制定教材、教学方案,共同讨论相关课程考核、实践达标认定、学位授予标准等。本届年会开幕式上,于涛与李岩松分别代表中国外文局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以定向培养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积极探索并践行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2)继续推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国际合作。黄友义建议通过与国外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展开合作,吸收国外师资,邀请国际组织或企业专业人员加入导师组等方式引入国际培养经验,加强国际合作。3)加强国内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培养经验丰富的院校可以师资培训、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助力兄弟院校的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第三,各培养单位应以所在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为依托,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分类培养、分类发展,不同类型的学校走不同的路,切忌“千校一面”。第四,基于我国对非通用语翻译人才,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的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翻译专业教育要重视非通用语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缓解我国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黄友义,2022)。最后,要重视技术对翻译教学和实践的影响,充分利用新技术助力教学和实践。刘庆峰在大会发言中详细介绍了语音一体化建模、实时同传、个性化语音等人工智能翻译领域新近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强调技术的发展与翻译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新时代翻译人才应具备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知识,善于使用人机耦合及各种技术工具。

三、 新时代翻译专业学位教育为谁培养人

新时代我国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和不断增长的国际传播需求不仅为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也决定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翁铁慧认为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要坚持“三全育人”目标,把牢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青年翻译人才。李岩松在开幕致辞中也强调,翻译人才培养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推进思政元素与翻译教学、实践、科研有机融合。

此外,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全面对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杜占元局长强调翻译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国家总体对外战略为出发点,聚焦中国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精准阐释和译介,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翁铁慧基于我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时,主动参与和发起国际议程设置的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要培养有信仰、懂语言、精专业、通传播的高水平中译外人才队伍,来增强我国主动参与和发起国际议程的能力,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四、 结语

本届年会的召开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之际,翻译专业教育和学科发展也刚迎来了翻译被列入文学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这一里程碑式的大好机遇,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发言和讨论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翻译业界、学界抓住机遇,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迎接“翻译人才培养的崭新时代”,开辟“一片培养实践性高端人才的新天地”(同上:17)的信心与决心。期待我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在新一届全国翻译教指委的带领下,继续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翻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完善各层次翻译教育的培养体系,实现新时代翻译专业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执笔)

参考文献

[1] 黄友义.开设专博教育:翻译人才培养迎来崭新时代[J].中国翻译,2022(6).

[2] 姜锋.聚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J].中国翻译,2022(6).

[3] 肖成笑.一带一路视域下外宣翻译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5).

[4] 于涛.加快培育高层次翻译专业人才,推进国家翻译能力高素质发展[J].中国翻译,2022(6).

[5] 张毓强、庞敏.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新基点、新逻辑与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7).

上一篇: 孔子第75世孙孔海钦老师倾情儒家经典,讲解为师之道
下一篇: 穿着民国风情的学生装,上演最炫民国风和无厘头,敢晒出自己的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