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5日 10:32
一头银发的庞朴教授在讲台上,一边讲,一边用幻灯片打出一张张图片,讲述象形字所折射出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也是相通的。
简单汉字中蕴育深邃
这是12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论坛”首场开讲的一幕。从山东大学专程赶来的庞朴教授的题为《谈“无”说“玄”》首场讲座,让包括夹道上席地而坐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从甲骨文到竹帛字,他通过造字的初意讲述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难的命题———“有”和“无”。演讲中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庞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人大国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离讲座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可容纳400多人的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报告厅已经座无虚席。除来自人大国学院的全体师生,还有闻讯而至的人大其他专业、北京其他高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整个报告厅连后面走廊和过道中都挤满了听众,很多人站着听完了全场。
讲座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当庞先生走下讲台时,全场的掌声持续了半分多钟。
“没想到‘无’字这么简单的一个字,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哲学思想。”外国语学院的李慕对记者说,这次讲座让她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人大国学院的新生,段真子的体会就更深了。她说,“这个‘无’的概念对她作研究和做人都很有启发,一件事情,你没有看到并不代表它是不存在的。回去我还得好好消化一下。”
国学既要研究也要普及
人大国学院“国学论坛”的所有讲座是免费向社会开放的,这让60多岁的张老先生分外高兴。已经退休的张老先生家住北京西四环,他从网上得知了讲座的信息后,特意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来。“以后有这样的讲座我还会来”,他对记者说。“要加大国学普及的社会化。学习国学,学习祖先留下的精粹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事情。应该让更多社会上的人来接触,并发扬光大。”
“国学教育既要有系统而精深的专业化研究,也要有面向社会大众的常识性教育。人大国学院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有志于国学研究的精英,而且要为普及国学基本知识尽一份责任和义务。”人大校长纪宝成表示。
“要从先秦两汉一直讲到清末,为社会塑造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国学院院长、81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冯其庸透露:“今后国学院还将陆续推出系列国学讲座,如思想史讲座、古典诗词讲座、简帛学讲座、西域学讲座、红学讲座等。”
“国学可以增加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就像凝聚剂,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庞朴说。
国学热是一种必然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是今年10月揭牌的。从人大遴选的58名学生成为国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将接受为期6年的本硕连读。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介绍说,国学班的课程,重点以国学为主,此外还将开设西域学、敦煌学、汉画、简帛学等。
这是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接续文脉,重振国学”的一个缩影。
———2002年4月6日,由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国学大师张岱年老先生题写馆名的“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38名4至6岁的学前儿童身穿唐装,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堂国学启蒙课。
———2002年9月开始,山东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的学生们每周多了一节校本课程———国学。该学校把国学编为12册校本课程教材,对各年级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每天的早自习和课前5分钟,校园内便会回荡起朗朗的国学诵读声。
———2005年10月29日,苏州“菊斋私塾”正式开课,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目的则在于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2005年11月19日,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40多位来自企业界、银行界的成功人士开始为期一年的国学精粹学习,课程包括《四书》、《道德经》、《庄子》、《周易》等。此外,在沈阳、兰州等地,“古文鉴赏”、“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讲坛”等类似讲座,已逐渐形成一股热浪。
“国学热的兴起是一种必然,这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回归。”中国消费力经济研究院院长应光荣对记者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