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热”之下的冷思考——我这样来教国学

“国学热”之下的冷思考——我这样来教国学

“国学热”之下的冷思考——我这样来教国学国学“热”了,但思考要冷,行动要实。

本公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

国学热的看法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_国学热

近日,有幸参加由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香港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香港新亚中学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

短短一周的研修活动中,结识了来自两岸四地的诸多有志于传统文化传播与教学的老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感动于钱逊、辛意云等老前辈数十年来的坚持,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思考没有结束。结合自己从教近二十年来的实践经验,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国学热的看法_国学热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一、实用与“大用”

国学热”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方面由民间推动,另一方面由政府的提倡,逐步升温。但这种热很大程度上是“炒”起来的。“国学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会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但回答这个问题,又实在太难,言人人殊,简直无解。

对国学有较为深入了解的人,往往不屑于做这样的追问。因为一旦谈到关于国学有用的问题,他必然会有很多的例子,来谈国学中的“无用之用”,这种于人生的“大用”是他在学习国学的实践中亲身感受到的,所以,他们能谈得很广泛,很深入。

而对于国学仅仅是道听途说的人而言,他们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往往不是在追问“无用之用”的问题,而是在追问“有用之用”的问题,也就是说,国学的实用性在哪里?国学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水喝,除了考试之外,还能用来干点儿什么?

后者实际上是很多学生的状态。在学习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再给他们补充扩展关于国学的相关内容,必然会让他们觉得是在额外增加负担。如果还是给他们讲“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他们是很难听得进去的。对于人生的这种“无用之用”的大用不好讲,即便讲了,没有深入的学习经历,也很难体会到,而相对好讲的是关于考试的实用。于是,我在给学生讲国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固然要说“大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更要说“实用”的问题。通过讲“实用”,引起他们的重视,在点滴浸润中,让慢慢让他们体会到国学对于人生成长的“大用”。

我在设计国学课学案的时候,正是采用这样的思路。所选择的内容,诸如《声律启蒙》,古今名联,《论语》选读,中小学古诗及相关拓展的时候,尽可能和考试联系起来,让学生不断意识到,学习这些,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先体会这种有用或者说是实用,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自然就可以慢慢体会到国学对人生的“无用之用”。

国学热的看法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_国学热

二、造境与借境

我们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习惯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但是,这种情境更多是有意设计的结果,学生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请君入瓮”的意味。这时,这种“造境”所达到的效果就弱化了很多。

学生对国学课本身就有疏离感,如果仍旧一成不变地采用“造境”的方式来上课,可能效果就会更差。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个问题,我在国学课上尽可能采用“借境”的方式,也就是充分利用任何一个可能的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情境,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刮大风的时候,我就和学生玩飞花令,说说带有“风”字的诗歌;在下大雨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一讲在古代经典中关于雨的描写有哪些,古人从这种天气现象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在学生发生矛盾、做错事,互相推卸责任的时候,我就给他们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这样的“借境”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从心理上也更愿意接受。

当然,这个“借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远比“造境”要困难。因为“造境”是固定的,可控的,而“借境”则是随机的,不可控的。显然,“借境”需要老师有更多储备,要像魔术家的帽子一样,随时随地变出奇妙的东西来。为了能更好地“借境”,我会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储备,比如,“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这些是在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我就会分门别类地系统整理;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用经典可以做怎样的深入解读,我也会有意识地积累。在这些“境”发生的时候,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不经意之中讲给他们的,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实际上是老师长时间有意识积累的结果。

国学热_国学热的看法_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三、单一与多元

国学的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广泛。甚至有人说,“国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对待国学的态度,每个人也大不一样。崇拜国学的,认为国学可以解决一切,甚至觉得只要背诵了多少古代经典,就能成贤成圣。反对国学的,则把国学贬得一文不值,不仅要打到它,甚至还要接着踏上一千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我虽然热爱国学,但绝不迷信国学,不相信国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指望着通过倡导国学来解决一切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虽然经典所讲的道理可以穿越时空而来,但是这种穿越时空,必然要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它的生命力。同时,国学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哪一种文化,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都是在适应它的时代和环境之下产生的。在科技日益发达,地球成为地球村的情况化,哪一种文化都不是全能的,都不是普世的,都需要有其他的文化来补充,来碰撞。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不断吸收外来的各种文化中不断前行发展,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因此,我在教学生国学的时候,绝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会时时告诫他们,要有一颗中国心,但要做世界公民。要有世界的眼光,世界的胸怀,无论哪一种文化,只要是于我们有利的,都要拿来,都要为我们所用,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因此,除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典籍,我也会不断地推荐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受到最好的精神滋养。

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虽然有国家的强力倡导和推动。但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必将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甚至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无论如何,要记得,这是一个浸润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需要大张旗鼓,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静下心来,不为名,不为利地去做,把这颗种子播撒下去,总有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

最后,用我和朋友共同撰写的一副对联自勉:

读诗书,羞为名,耻为利

诵经典,出于口,入于心

上一篇: “国学热”课程售价高达10万元,有多少交了智商税?
下一篇: 一起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 2022年中国—新西兰学前教育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