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策略

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策略

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策略赵聪龙【关键词】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措施【中图分类号】G633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赵聪龙

【关键词】 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21—01

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商贾贸易、王朝更替、时代变迁……国学经典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历史的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对于经典传承和学习的重要性,而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学生对于经典的传承和学习是尤为重要的。如今,很多学校都已经加大了国学经典的宣传力度,也为此举办了很多关于经典诵读的活动,但是,内容复杂多样、内涵蕴意深刻的经典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如何有效地诵读和学习呢?

一、 学生诵读经典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当今的社会中,各种“快餐式”的文化已经逐渐占据主流,很多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的状况。很多学生在适当的阶段并没有形成适当的文化素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写作文。作文对于学生的考验程度不亚于数学,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常常陷入“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的窘境,这些都是因为学生的文化素养较低,文学知识储备不足的缘故。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背诵”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十分头疼的一个环节,背不下来、记住后又很快地忘记,如此循环下去,背诵就成为了学生十分抵触的一件事。但学生时代往往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阶段”,是智力和记忆力开发的最佳时期,记忆困难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理解能力不够、方法要点没有掌握,而经典诵读就能有效地弥补这一问题。经典书籍对于诵读者本身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要求就比较高,因此,学校长期开展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就能慢慢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3.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在主流文化缺失的今天,传承历史、颂扬文化是迫切需要每个人都去做的,因此,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学文化的传承。

二、 开展多样化经典诵读活动的具体措施

1.引导学生培养诵读经典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所喜爱的研究物理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比枯燥乏味的,但杨教授却认为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被强迫做一件事才叫“苦”,而物理对他而言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也正是因为杨振宁教授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使得他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學校有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引导学生培养诵读经典的兴趣,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地方,除了让学生自行阅读之外,还可以由工作人员进行经典的讲解,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国学经典的电影、电视片等。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因素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培养诵读经典的兴趣。

2.安排合理的诵读时间。有效开展多样化经典诵读活动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时间。学生的课业本来就比较繁重,而且将诵读经典安排到课后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的限制,都会让他们在自行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科目较多,作业任务繁重,时间上的限制是他们课外诵读经典最大的难题。所以,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要做到“校外为辅,校内为主”,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内统一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可以选择在教室内,也可以选择在操场、走廊、活动室等,让诵读经典变成学生学习之后的“缓冲”,让大家能够放松地享受诵读过程。

3.安排合适的诵读内容。除了安排合理的诵读时间,学校还要安排合理的诵读内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等,每个阶段的学生所拥有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都不一样,因此,学校应该推荐难易程度、书籍种类等均与学生自身情况相符合的经典,这样一来,随着学生学习阶段的变化,对于经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相应提升,久而久之,学生本身的文学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第一,以“故事墙”的形式开展。国学经典中往往会有很多著名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是一个成语的由来,也可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学校可以把这些故事贴在走廊、楼道等地方,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阅读;第二,开展诵读经典的比赛。通过竞赛的形式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比赛中让大家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诵读经典的美妙之处;第三,创办国学经典的社团,让学生除了学校安排的活动之外,能够继续培养对于经典的兴趣。

上一篇: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下一篇: 【中国那些事儿】马来西亚学者:“向中国学习”正当其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