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年的综艺市场上的一大变化,那文化类节目如清流一般的激增肯定算其中一个,其在给荧屏带来不一样面孔的同时,更为观众带去了沁入心灵的文化体验。但也不可否认,文化类综艺同质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其中不乏一些以文化为标榜,用娱乐外衣进行包装的节目。因此,如何为文化类节目破题成为业界普遍关心和探讨的话题。
而就在昨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例会通报表扬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充分肯定了节目在创新创优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先进经验。这档今年第三季度推出的大型名校国学少年竞技节目,在文化类节目“青春化”表达、价值引领和传播创新上的实践,为业界开辟了思路,成为“文化类节目里的一个标本”。
山东卫视副总监、《国学小名士》总制片人胡韶红
立志向国学,少年名士多。《广电视界》了解到,山东卫视副总监、《国学小名士》总制片人胡韶红也在此次电视电话会议上从策划初衷、内容制作、节目传播和改版升级四个方面向全国的广电同行做了“小名士,大名师,国学的青春化解读”的经验分享。
山东主流媒体,弘扬责无旁贷
文化类综艺节目迎来全新热潮,会让荧屏变得越来越清新,而从深层次来说,则是一种应有的价值回归,给观众提供营养。毕竟,好的东西永远会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文化节目如果有深度、有情怀,又不失趣味,就不愁没有观众。
我们看到,通过电视手段、电视语言,《国学小名士》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用青春的形式、以青春的名义表现了出来。
其实,今年一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总局近几年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举措都为文化类节目热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大环境下,山东省委宣传部决定把省内地面频道已经举办四届的“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地面活动进行新的提升,全面升级,卫视播出,全网覆盖,是有预见性的。
《国学小名士》是在全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山东卫视作为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的主流媒体,责无旁贷,也应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走在前列。
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近年来,山东卫视确立了“悠久文明青春中国”的全新定位,推出了《我是先生》《齐鲁家风》等一批文化节目。《国学小名士》正是频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批示指示精神的最新成果。
当然,山东广电深化改革和山东卫视的转型升级也是节目成功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去年以来,山东广电启动第二轮改革,组建了山东广电传媒集团。改革后的山东卫视坚守文化根基,秉持节目创新理念,员工的精神状态,团队的运行效率,节目的创作能力,频道的影响力和收视位次,都有了明显变化和提升。
把握“一个关键两个重点”是成功关键
做文化类节目最忌空喊口号,而没有文化内容,而山东卫视却用好了手边资源,让人们看到了山东的历史优势和文化底气。在今年文化类节目门槛普遍抬高的情况下,为了打造出文化精品,山东卫视集中优势兵力,集结了全国优秀的团队和资源,在内容创作上把握了“一个关键两个重点”。
这一个关键是什么呢?就是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牢牢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文章,把“创造、创新”作为节目的灵魂。比如题材,节目精准定位在“大国学”概念,但是又进行了深入的遴选和设计,十二期节目,以年代历史为纵线,主题包括春秋战国、秦风汉韵、盛世唐宗等,以科学文化为横线,主题涵盖山水中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园林建筑等内容,力图展现精彩国学的各个方面。
两个重点呢?一是“娃娃抓起扬国学”。与多数文化节目中成人与孩子同场竞技不同,《国学小名士》的定位是国学少年竞技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18岁以下少年”。
这些小名士们,一个个都是有志少年
这些国学少年把国学活学活用,融入到现代生活方式中——他们爱刺绣也爱科学,也会说国学贯口,他们腹有诗书,把君子和淑女风度展现给观众,比赛前会拱手作揖,失败后也会祝福对方,豪气放话说“卷土重来未可知”。
节目中,选手们表现出强烈的个人荣誉感和学校荣誉感,杭州二中的郭沫君谈起学校“立志、努力、为公”的校训和老校长竺可桢雕像时眼里泛着光芒。选手们内在的文化自信也充分传达出来,十三岁的葛天宇就立志要做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听完这几位大师的点评,后悔学没好好上~
在评委方面,《国学小名士》采取了老中青结合的策略,三位评委兼具权威与人气,同时又互补性比较强,表现可圈可点:郦波优雅幽默,李山严谨认真,马伯庸平实深刻。
节目播出后,三位评委的解读也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郦波老师讲解“韦庄重建杜甫草堂是粉丝经济”,李山教授讲解秦朝驰道时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马伯庸讲解《游侠列传》时说到司马迁笔下“游侠精神”最重要就是“守信”,这些都让选手们受益匪浅,也在后期的网络传播中成了热点。
第二个重点是“抓住精髓做原创”。除了选人,《国学小名士》前期把很多精力花在了节目模式的原创研发上。怎么把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节目模式的核心里,这也是节目模式研发的最大难点。
舞美上,节目提出了“国学灿若星海,名士还看今朝”的设计理念,打造了一个360度的星空演播室,色调是深蓝、天蓝、橙黄搭配。108位选手、七星选手、评委、出题官几个功能区相互形成多个三角结构,给拍摄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可能。360度的功能分区,也暗含着传统文化里分合有道、攻距有方、和而不同等思想。
赛制上,节目把中国古代的“108星宿”“北斗七星”这样的概念定位给选手,选手们通过“司南”挑选对手,具体到每轮对战,则有“层楼摘星、九攻九距、觅迹寻踪、针锋相对、分进合击”这样的创新题型,这里面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涉及到具体题型,导演团队致力于寻找“熟悉中的陌生”,定位在高中文化层次。每一道题都要经过出题团队—专家团队—导演团队—制片人审核小组的四轮把关,每一关侧重点不同,出题组重涉及面及考察点,专家组重权威性和严谨性,导演组重电视呈现,制片人审核小组重题目的内涵导向和整体效果。
答题和竞赛只是节目的形态和载体,节目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给孩子们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舞台。针对这一点,频道和制作团队达成了统一意见:在现场要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不设限,不刻意,不引导,通过节目的内在动力,自然而然地激发评委和选手的状态。
节目为娃娃们搭建了出彩的舞台,也就引起了更多青少年的共鸣,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人民日报》两次点评节目“让成长更优雅”“唤起热爱最可贵”。能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后见贤思齐,这是对一档节目最好的褒奖。
传统文化越古老越要时尚化传播
内容形态是节目的魂,但是传播方式不创新依然不能适应当下的传播需求,为此,《国学小名士》在传播方式上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针对宣传,山东卫视的品宣团队借鉴学习了总局宣传例会分享的宣推经验,根据节目的特点,提出了“越是古老的传统文化,越要时尚化传播”的理念。
线上传播方面,节目在宣传策略上努力“让国学潮起来”。品宣团队提前进组,从节目内容设计和传播设计上都努力向年轻人的语境、年轻人的风格靠拢,传播渠道上也侧重短视频传播,包括节目卡段和混剪视频等。《广电视界》从秒拍负责人那里了解到,单在秒拍一个平台,该节目就上传了3602条短视频,综合播放量达到1.25亿次。
在宣推策略对头的情况下,中秋节期间节目的“最强飞花令”视频达到了上亿次刷屏传播,上百家主流媒体转发。两位00后选手贺莉然和高晗,在3分钟内对出了49句带“月”的古诗词,引发社交网站轰动效应。包括《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等上百家官方机构、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大力转发、点赞,认为节目“继《中国诗词大会》后,又带起一波文化热潮”。《人民日报》的单篇点赞微博阅读量超过3000万,视频播放量将近两千万,总互动量20万次。央视新闻、视觉志等多个微信大号发布的文章达到10万+。@最神奇的视频、@世界搞笑排行榜等上千个微博、微信大号进行转载,该条短视频的全网传播量已经超过一亿次。
除了备受主管机构、主流媒体肯定外,《国学小名士》在新媒体渠道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声浪。节目主话题#国学小名士#微博阅读量达12.1亿,超过《朗读者》之外的所有文化节目。数百个微博大V发布信息对节目进行推介,节目主话题及#微软小冰战飞花令少女##华夏标准后羿葛天宇##开学我要当学霸#等23个话题登陆微博热门话题榜和热搜榜,话题总阅读量达到了13.64亿,素人节目做出了明星效果;结合短视频传播,节目正片播放量达到了1.4亿次;创意H5小游戏“你在古代是哪位名士”刷爆朋友圈。
根据第三方公司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国学小名士》网上关注人群的平均年龄是24岁左右,跟其他比较火的文化节目比较,年龄受众最小,可以说是让——“旧时高阁老国学”,飞入了90后、00后这些年轻网友家。线下活动方面,他们的宣传团队有意识地打造了“两场极致对话”。一个是“曲阜杏坛论道”,定位为极致古典,寻根问祖,与先贤对话:活动组织节目选手去到曲阜,参观孔子研究院,祭拜先师孔子,在孔子亲手种的古桧树下,倾听李山老师讲“君子之风”,跟曲阜当地的学子们辩论“国学教育”。活动当天吸引了120万人通过手机观看直播。
另一个是“飞花令少女战微软小冰”,定位为极致新潮,科学文化交流,与未来对话:宣传团队借着“飞花令”的刷屏传播,策划了一个“二次元诗话”活动。让小名士们到微软大厦跟人工智能“小冰”进行了一场“诗歌交流”的比拼,也成了网络传播热点事件,网友对此讨论不断。
据微软互联网工程院徐元春总监介绍,因为人机赛诗带来的轰动效应,技术人员检测的“小冰”热词当晚就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全面升级“四化”让第二季更加意想不到
该节目于11月2日正式收官。在11月10日举行的《国学小名士》的研讨会上,各方领导和专家也对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总结称,《国学小名士》引发新一波文化节目的热潮,是山东台媒体责任的体现,非常突出地展现了山东广播电视台这一轮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点评《国学小名士》“是我们文化类节目里面的一个标本。”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感慨道:看了《国学小名士》,总的感觉是“小名士,大名师,强名台,真名品”,是“以文化自信建设自信文化,以自信文化铸就文化自信”。
《广电视界》了解到,针对这些建议,第二季《国学小名士》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改善,概括起来就是“四化”: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方面,结合数据分析报告的反馈,节目将会适当调整题库,减少题型难度,降低比赛的氛围,加重导师解读内容的比例,并且适当扩展人员参与层面。
同时,加强电视化、时代化:第一季中节目尝试了“国学说唱”“原创诗歌”这样一些国学文化创新展示,第二季将尝试将说唱跟诗歌相结合,并且,对部分题型进行演绎化。此外,节目也会引入更多的科学元素,与飞花令少女赛诗后,小冰兴致大发,自告奋勇很想参加第二季节目。另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许多国外少年也表现出了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人民日报》微博主编徐丹就说过,“特朗普的外孙女背诗,她也是国学小名士”,因此,在第一季有海外选手的基础上,第二季也会考虑增加更多国际元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