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热中谈国学2007年第2期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总第69期国学荣座“国学热"中谈国学高专诚自近现代“国学”的概念产生以来,关于国学的讨论就从未止息过。在当今“国学热”兴起之时

20 0 7 年第2期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总第6 9 期国学荣座“国学热"中谈国学高专诚自近现代“国学” 的概念产生以来, 关于国学的讨论就从未止息过。 在当今“国学热” 兴起之时, 关于国学的研究和争论就更加热烈。 不过, 对“国学” 这个概念, 以及与其相关的事物、 事件和运动予以概括和总结, 远不是当代人能够完成的。一、 什么是国学孔子说过, “名不正, 则言不顺” , 意思是说, 要想顺畅而妥当地说明一个事物, 首先要做到概念明确、 意义清楚。 说到“国学” , 我们也应该弄清楚“国学” 这个词相对准确的含义。从字面上看, 国学就是一国之学, 就是能够代表一国之学术、 学问, 进而代表一国之思想取向和精神追求的事物。 世界上有20 0 多个国家, 从理论上讲, 各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国之学。 但是, 用一个像“国学” 这样的明确而固定的专有名词来称呼这种一国之学的, 只有中国。 换句话说, 各国都有其国学, 但我们的国学却大有独特之处, 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学问。事实上, 认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门囊括整个国家的精神取向及历史文化的学问, 不仅是中国人的认识,也是外国人的认识。

比如说, 明朝后期,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 他们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主流思想, 开始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传统延续下来, 就形成了“汉学” 。“汉学” 的概念与“国学” 非常接近, 重叠之处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 “汉学” 是从外域的角度, 是从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的角度对“国学” 的认识和理解。 直到当代, 在好多国家, 特别是西方国家, 仍然有许多汉学家, 他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 不仅影响了西方人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也影响了当代中国学者的思想认识和研究工作。 这都说明, 在中国,就有这样一门学问和思想, 能够代表中国历史传统的发展,并且对于当代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有了这门学问和思想, 就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和今天。 它就是我们的“国学” 。概括地说, 国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悠久而不绝的历史众所周知, 人类历史上有公认的四大古代文明, 即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 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和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但是, 只有中华文明绵延未绝, 一直有序地发展到今天。 换句话说,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就其国家而言, 或民族而言, 能够得上“悠久” 和“不绝” 这两条标准的, 只有中华文明。

因为我们的文明有这样的特点, 它本身的内容, 以及对它的研究, 才有资格成为一国之“学” , 国学。 其他国家虽然都有其学, 但都是多种文明的交替或组合, 不足以成为一门有始有终的学问。一门学问, 必须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包括内容的一致性和发展脉络的一致性。 国学就具有这种高度的一致性。 中国历史是接续不断的, 中国文化是遵循着一条主线来发展的,中华民族也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也就是说, 中国的历史文化,就其发展传统和最终归宿而言, 始终是一脉相承的, 始终是一个整体。 只有在这样的特性之下, 才能用“国学” 这样一个概念把传统历史文化加以概括; 反过来说, 我们历史上发生过的所有事情,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所有内容, 都可以成为国学研究的对象, 都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包容性和同化力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这在世界其他文化和思想学说中是罕见的。 孔子有一项原则, 叫做“和而不同” , 所谓和, 就是各种力量、 各个因素、 各方面的事物, 在承认其他方方面面合理存在的前提下, 求得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华夏民族, 而华夏民族的最早发源就是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诸多民族相互承认、 相互容纳、 团结协作的产物。

传说中最早的“炎” 、 “黄” 二帝, 其实就是不同民族的化身。 还有龙的象征、 十二生肖的出现, 都是各民族互相包容和同化的结果。 有史可考的夏、 商两个王朝, 也是各个民族的联合体。 当然, 民族有大有小, 有强有弱。 但是, 我们的先民早就认识到, 大不可能以欺小求得自己的永久生存, 强不可能以凌弱求得自己的永久安定。 因为大与小、 强与弱都是相对的概念, 永远的强大和永远的弱小都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看上去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存原则, 事实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精神和文化内涵, 久而久之, 就形成为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也完全体现在国学之中。 众所周知, 到了周朝制定周礼时, 虽然占据中原的华夏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主流, 但对于周边民族及其文化并不采取排斥的态度。 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时有冲突, 但总体上来说, 各民族之间能够和睦共处, 经济交流不断, 杂处通婚也是寻常之事。 在这种大的形势下, 文化交流势不可免。 早在春秋时代, 孔子就认为周边民族在文化上有胜过华夏民族的地方, 这就肯定了华夏文化的包容性。 当然, 因为当时的华夏民族在各方面更胜一筹, 也就决定了在这种文收稿日期: 2007 —04 —18作者简介: 高专诚( 1963一), 男, 山西大N A -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研究员万方数据

上一篇: 房术小说阅读顶点
下一篇: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系列标准.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