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传习录】世界中国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迈上新高度

【传习录】世界中国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迈上新高度

【传习录】世界中国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迈上新高度11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11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习近平贺信指明了中国学的内涵及外延,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提供重要指引、注入新动力,对中国学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世界中国学是继汉学、中国学之后出现的以中外互鉴为核心内涵的第三种中国研究学术形态和分析典范,这个概念是2004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的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正式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世界中国学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由此得出的思想成果启迪世界。

中国学博大精深、内涵丰蕴,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中国学日趋兴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从历史维度溯源,中国学根基深厚。中国学关联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理念,以及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这使中国学一直具有独特的魅力。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闪现中华民族的智慧。西方对于中国的研究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中国古代器物技艺、文学艺术、典章制度、思想哲学,从来就是国外学者极有兴趣、热切关注的领域。1814年,法国法兰西学院就有了第一个被称为西方汉学起点的汉学讲座。1921年4月,西方世界的首个以汉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组织——景星学社在德国诞生。中国学可谓历史悠久。

从现实维度观察,中国学已成显学。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推进中国社会进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中国如今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为什么高铁里程世界领先,5G、6G占据鳌头,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可时速600公里“贴地飞行”,“煤海蛟龙”屡刷掘进速度世界纪录,“速度”与“效率”如何造就?为什么能如期实现小康梦,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绝对贫困问题如何历史性地解决?各国学者都希望从中国学的研究中找到答案,还原出更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学就是解码这些秘笈的钥匙。

从未来维度考量,中国学打亮前景。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面临多种风险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之问。把脉世界难题,回答时代之问,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研究探讨中国学,从中发现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提出“全球三大倡议”的初衷所在,就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钥匙。从而开辟各国交往新路径,搭建国际合作新框架,为世界文明百花园芬芳吐艳作出贡献。

启迪世界、成就未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云集全球400多名专家学者,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从历史深处走来、呼应时代潮流的中国学,一定会再谱新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迈上新高度,让“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成为世界的鲜亮色彩。

编审:高霈宁唐华 张艳玲

上一篇: 【东牛小学﹒学生活动】沐浴国学经典魅力
下一篇: 东西问·中国学|短评:世界中国学为何适逢其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