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村庄办"国学班"教育孩子 家庭作业大是实践型(转)

村庄办"国学班"教育孩子 家庭作业大是实践型(转)

村庄办"国学班"教育孩子 家庭作业大是实践型(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前天上午,昌平流村镇瓦窑村村委会内传出阵阵清脆整齐的诵读声。这里正在进行“儿童经典导读班”第一批学生的结业汇报演出。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前天上午,昌平流村镇瓦窑村村委会内传出阵阵清脆整齐的诵读声。这里正在进行“儿童经典导读班”第一批学生的结业汇报演出。“孩子变得有礼貌,知道孝敬父母了。”这是学生家长感受到的变化。生意人创办免费国学

“儿童经典导读班”的创办人是51岁的张凤友。张凤友原在海淀区做食品生意,2003年3月,他变卖城里的房产搬到距市区70多公里的瓦窑村。今年上半年,张凤友听说山东一个朋友在家开了个“儿童经典导读班”,专门教学生学礼仪。“现在一些家庭的过分关爱,让不少孩子言行举止缺乏礼貌。”张凤友和妻子崔秀华也萌生了办“儿童经典导读班”的想法。

相关新闻:北京十所中小学引国学入课堂做孔子"好邻居"

说干就干,张凤友把家里一幢楼收拾出来,一层做教室,二层做孩子们的休息室;没有老师,他让自己大学毕业的儿媳妇教《弟子规》,一位在市区的退休教师也主动帮忙,负责教《孝经》。考虑到村民生活拮据,张许诺导读班不收费,中午还免费提供午餐。今年7月20日,导读班正式开学,一期有20多名学生报名,年龄在6到11岁,上课时间是每天上午8点半到11点半,下午1点半到3点半。孩子的改变令家长信服

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的李淑玲告诉记者,她把儿子张辉送到导读班时,原只想在暑假给儿子找个能学习的地方。10多天后,她发现儿子渐渐变了:张辉吃饭的时候开始帮她夹菜;自己生意忙的时候,儿子甚至会给她端上一杯水,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打心眼里感谢导读班的老师,儿子现在变得懂事多了!”李淑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9岁的陈佳宝也是导读班的学生,她妈妈左全红告诉记者,以前陈佳宝出门经常不打招呼,有时候她说几句女儿还顶嘴。“上了导读班后,女儿每次出去都给我留张字条,写明自己去哪里了,而且还帮我洗碗。”在汇报演出上,台上导读班的孩子们诵读经典、载歌载舞,台下孩子们的家长掌声雷动,喜上眉梢。一些没报班的村民也表示,下次开班一定让孩子报名。老师定期家访收效明显

25岁的赵鹏是张家的儿媳,在班里教《弟子规》。“一开始我确实不习惯,因为不是师范毕业。”通过学习、观察,赵鹏也找到了教学的一些小窍门,那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并定期回访。为此,她经常会去学生家里回访落实情况。“比如我教‘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时,就告诉学生回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整齐清洁,墙壁也要干净。但家访时,一个小女孩的卧室很乱,见到我后,小女孩当时脸就红了,拽着我的手说‘老师,您明天再来吧,我以后一定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3天后我再去时,女孩的房间已经收拾得很整齐。导读班的家庭作业大多是“实践型”的,比如进别人房间要敲门、在家要帮着父母劳动等。赵鹏说,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变得越来越有礼貌,她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既不收费,又提供午餐,天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对于免费国学班,村里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张凤友说,教师是自己的儿媳妇和朋友都不用薪水,教材、桌椅和伙食的投入加起来花了大约4000多元,“我做生意时有些积蓄,这个投入还是负担得起的,只要对孩子有利,我明年暑假还会办导读班!”本报记者潘澄清背景儿童经典在教材中比重增加

昨天,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主任冯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张凤友不以赢利为目的办学习班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他表示,目前传统文化中儿童经典教育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有些是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位参与中小学教材编审的老师表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目前古代诗文作品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主要以四书五经内容为主。“比如论语由原来的6则增加到了10则!”链接

《弟子规》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上一篇: 国内首个学生装博物馆亮相 展现古今中外学生装风貌
下一篇: 推进学习提素能学以致用促工作——我市举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交流分享活动侧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