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老欧洲开始学韩国

老欧洲开始学韩国

老欧洲开始学韩国“老欧洲”一词是拉姆斯菲尔德先生几年前创造的。但我这里所说的“老欧洲”,是指几个欧洲大国(德、英、法、意)。它们已习惯于大国地位,在世界GDP排行榜上总处在前列

“老欧洲”一词是拉姆斯菲尔德先生几年前创造的。但我这里所说的“老欧洲”,是指几个欧洲大国(德、英、法、意)。它们已习惯于大国地位,在世界GDP排行榜上总处在前列,是仅次于美日的“第二军团”。

但目前它们感到了一种危机。第三或第四军团的一些国家正在向第二军团行列逼近,有的已跻身其中,如被称做“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

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意义上不能称为大国的老欧洲诸国,在低成本产品方面,当然不能与这些国家竞争。老欧洲人本是全球化的提倡者,但随后发现自己并非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低成本国家经济突飞猛进之时,老欧洲却像是停滞了。于是,近几年,英法接连爆发学生骚乱和公务员示威,而政府一时还找不到解决危机的法子。

不过,最近,老欧洲似乎找到了感觉。英法两国刚开办的“全球二十四小时”电视台是这种雄心壮志的最初体现。有理由从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地位的意义上把老欧洲诸国比作亚洲的韩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已发展到就自身条件而言堪称顶峰的状态。为突破发展限度或至少保持已有地位,韩国政府把“韩国文化”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优先考虑的国策。

“文化产业”不需要多少地盘和多少人手,适合中等大小的国家,却是高附加值产业。不久,“韩流”席卷整个东亚地区,卷回大量外汇,以致韩国报纸评价某影星一人为韩国经济所作的贡献“相当于十个驻外大使”或“一个中型汽车企业”。

韩国模式可能正是老欧洲效仿的模式。绕了一个大弯,老欧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经济增长点,那就是“欧洲文化”。此前,老欧洲文化基本以“象征价值”出现,如今老欧洲人希望将“象征价值”变成丰厚利润。为此,就必须把老欧洲塑造成一个令人趋之若鹜的文化乌托邦,并通过各种方式削弱其主要对手“美国文化”的吸引力。

欧洲的巨型客机A380被包裹上强烈的欧洲文化色彩高调进行全球试航直播,正是老欧洲文化战略的一次成功预演。与韩国提供电视剧不同(它们主要盯着东亚中等收入者的钱包),老欧洲的文化产业将以“品位”出现,体现为一系列的奢侈品,如香水、葡萄酒、时装、豪华轿车等,当然还有“旅游产品”,好掏空金砖四国的新富人们的钱包。

上一篇: 什么是国学:天津新东方国学课堂
下一篇: 国学大师顾颉刚其人其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