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某“国学班”虐待女童事件被曝光,舆论一片哗然。在很多年轻父母看来,本是背背《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的国学教育,竟然成了肆无忌惮地摧残儿童的场所。
与此同时,一篇名为《叶二娘东莞手记:女德馆的日与夜》的调查报告在网上广为流传,文中披露了类似以“女德”为授课内容的“国学班”到底在教些什么货色:女德班对学员宣扬对丈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声称“老公哺乳期出轨、强奸罪拘留,都是老婆的错”,还有学员当众认错,把婚姻不幸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头上的集体忏悔……
事实上,目前国学培训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既有正规大学开设的国学讲座,由正规学者教授讲授传统文化,提升受众修养底蕴。但更多的则是打着国学的旗号,兜售“地摊国学”、“国学成功学”,乃至一些臭不可闻的旧道德糟粕。
首先,很多“国学班”的教学资格就存疑,且挂着国学的羊头,卖着成功学的狗肉。有的“国学应用大师”自己看《论语》,还要专门找带拼音的版本,讲起课来则满嘴跑火车,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信口解释成“孔子做教育要游山玩水”。
至于教材,很多国学班则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这些传统用来让孩子识字启蒙的蒙学读物。误把“蒙学”当“国学”,不啻于把汉语拼音当成现当代文学。这些都大大淡化了国学的精神素养,加入了许多成功学的要素,实际就是披着国学外衣的励志读物。
教育方式更是进行填鸭式、洗脑式的灌输,甚至还让前期“优秀”学员现身说法,最后是所有学员的集体反思、忏悔。其异于传销培训者几希。
过去有人写文章讽刺科举考试耽误人才,培养的读书人尽是“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的无知之辈,而今的一些商业化国学班更是等而下之,参加者出了高昂的学费,到头来不知经史子集,不通诗词文赋,被灌了一肚子质量低劣的心灵鸡汤而不自知。如此“国学”真是让佛头着粪、斯文扫地,使我孔子孟子痛哭于九原。
其次,目前流行的所谓“国学”,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在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对立起来,鼓吹狭隘的、倒退的、固步自封的、排斥异己的价值观。打着“兴灭继绝、恢复道统”的旗号,实则卖着民族主义的蒙汗药、拉着历史的倒车。
比如,有的所谓国学网站公然宣扬“排胡反满,复我华夏衣冠”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有的国学论坛公开规定:不得谈论民主等现代政治理念,“否则立刻驱逐”。前述那篇“女德馆”的调查手记中,作者指出:“女德馆代表了一种惯常的解决思路:将女人的境遇归咎于女人自身;让本已弱势的女性更加顺从和拒绝反抗,变得更加弱势;同时,利用女人的不利处境继续盘剥她们。” 一言以蔽之:强化不合理的传统性别角色。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将近一百年,正是经历了以“五四”为发端的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科学、民主、平等、法治等价值,早已在中国扎下根来,并开花结果。而如今流行的商业国学班,常常把已经遭到丢弃的糟粕重新捡起,已经死去的僵尸重新粉饰,拿着未经现代化洗礼的传统文化的沉渣,冒充能够教给孩子和女性礼仪与规范的新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产阶层、大学生群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而今流行的国学热,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这两个群体的价值焦虑和文化饥渴。换句话说,它体现的,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在这个一切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究竟有哪些不变的东西,可以让我维系自身的认同,进而弄明白我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去向何方这类终极问题的答案。
中国作为“旧邦”和“古国”在文化上所具有的同一性和独特性,天然地具有回答这一类问题的优势。也正因如此,要想革除“地摊国学”的瓦缶雷鸣,唯有推动国学与当代社会、现代文明相协调——为旧邦而造新命。这正是冯友兰先生念兹在兹的事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