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杂的国学
国学是一个很泛泛的称谓,其相对于西学,即西方的学术,国学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但如果你问一位学物理学或是化学等等学科的人,他不会说自己在学“西学”,因为西学这个词太广泛了,其下有很多科目,哲学、物理学等等。
那国学之下自然也包括各种科目,而且在当今人们的眼里,其下所包含的科目或许有点儿太多了,甚至可以说有点儿庞杂。唱两句京剧,也算是国学,读本《西游记》也算是国学,甚至舞狮子、皮影戏、抖空竹都算是国学了。
古代典籍
哪是糟粕,哪是精华?
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人们常说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哪个是糟粕,哪个是精华呢?人们却常常是把古人眼里的杂草认成了仙株,反把古人认为的至宝贬低为粪土。真叫人啼笑皆非!
比如说所谓的四大名著,在古人眼里,那些都是稗类,所谓稗官野史,茶余饭后取乐的闲书。而如今却成了“经典”,好像中国古代只有这么几部闲书野史似的。但可笑的是,反倒不重视甚至是不知道五经四书。更有一类无知之辈,反要贬低《易经》八卦是什么“封建迷信”!这不是把白米饭往泥坑里倒,反要吃田间杂草吗?(注:稗,音bài,本意为田间杂草,似稻而非稻者。)
伏羲画卦
国学四科
那所谓的国学应当包含哪些科目呢?古人眼里的经典都是什么呢?
远的不说,就说民国年间的新儒家第一代代表人物熊十力先生,就在《读经示要》中将中国古代学术分为四科:义理、经济、考据、辞章。下面就此四者做个简单介绍。(可见,当时学人尚存古意。)
熊十力先生
义理
古人首重义理,而五经四书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义理。
《诗》、《书》、《礼》、《易》、《春秋》,阐述义理最丰富者当然是《易经》。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十分看重《易经》。但《周易》经文本是卜筮之书,孔子的《十翼》才开启以义理解经这一途。
但也正因为《易经》的卜筮的用途,所以才免遭秦火。但到了汉代,讲《易》者以孟喜、焦延寿、京房为代表,却都以象数解《易经》,而没有沿着孔子《十翼》重义理的途径发展。相比之下,汉人却特重《春秋》,尤其是《春秋公羊传》。因为《公羊传》认为,孔子的《春秋》是为后世立法,而这个继承周代正统的就是汉朝。
孔子像
直到宋代,二程兄弟才首倡《大学》和《中庸》,后来与《论语》、《孟子》合成为四书。到了南宋,朱子用了将近一生的精力为此四书作集注和章句,从此四书便成为了包含义理最丰富的经典,以至于胜过了五经。
经济
这个经济不是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经济学”,而是经国济世之学。
庄子虽然是个道家,但他对儒家的见解却也非常透彻。庄子称儒家为内圣外王之学。上面所说的义理,便是教人正心诚意的内圣之学,而此处的经济便是外王之学。
庄周梦蝶
但可惜的是,从历史上来看,凡重视内圣者便轻外王,比如宋明理学,最后都沦为迂阔空谈;而凡重视外王经济者,又都没有内圣的功夫,比如商鞅申韩,最后又都沦为刑名刻薄之法。
其实,儒家自然迂阔,但他的迂阔无用不在只有内圣而无外王,而是他的内圣就是外王。凡在内圣之外去另寻外王经世之方的,最终也都会沦为权谋。用现在的话说,儒家可谓是理想主义。
考据
所谓考据,首先是文字语言上的,这在古代称为小学。汉代的注经,直到清代的汉学、朴学,都以小学为主。
说文解字
这种对文字的考据研究,不仅是以传世的文字文本为对象,而且也会注意到出土的古物上的文字,如青铜器、石碑等,这在古代叫做金石学。
除了文字上的考据,还有对古代制度器物的考证和研究。比如究竟什么是周代的辟雍,历来就有不同的考据说法。
辞章
此类相当于今天的文学和修辞学,其原也是出自五经,比如《诗经》、《春秋左传》。
历来古人都认为《左传》是文章的典范。虽然在汉代因为受到楚辞的影响,兴起了汉赋,但赋也是源自《诗经》,是赋比兴之一法。但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这种骈比华丽的辞藻有些过头,到唐代中叶,韩愈才提倡回到先秦时的平实文风,这就是所谓的古文运动。
诗经
总结
当然,此四者首重在义理,其他三者都是义理的辅助。而对义理的论述又载于五经四书,尤其是宋儒提倡的四书,阐述义理更加纯粹(如果不论象数和术数,当然也包括《易经》)。
可见这里哪有刚兴起几百年的京剧的地位,而今人却标榜其为“国粹”,甚哉其谬也!(最后说一句,就是将昆曲称为“国粹”,也比称京剧为“国粹”靠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