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春夜喜雨的诗意(春夜喜雨的诗意是什么)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守住内心的孤独感-
…
常常觉得,是孤独与单调的生活赋予了我书写的能力,让我明白一个人时也可以过得很好。
在人群里置身事外,在城市中离群索居,偶尔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享受在路上遇见的风景。
所以你看,习惯孤独也是一种能力。
你完全不需要谁为你挂心,更不用担忧没有了你,世界会把你忘记。
有时候,我宁愿把这种孤独称之为单纯,让清幽变成一种美丽,默默地在红尘斑驳中悄然绽放。
因此,我很喜欢韦应物的诗,他淡然的笔触总是能让我的内心感到平静。
比如他笔下的:
“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沉”
“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
“叶沾寒雨落,钟度远山迟”
“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
以及,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或者,
“遥看黛色知何处,欲出山门寻暮钟”
“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
这些诗句经过千年的沉淀,古色古韵里透着一缕幽香,仿若埋了几个世纪的老酒,在开坛那一刻沁人心脾,醇凝不散。
什么叫“诗意人生”?
我猜想着,就是韦应物这般,身在世俗又超脱世俗的那种宁静,面对岁月沧桑、红尘阡陌,依然心如止水、古井不波。
15岁时,他是玄宗身边的近侍,满身荣耀,在长安城打马穿街,无人敢惹,十足的纨绔子弟。
20岁时,他遇见了一生所爱——16岁的元苹。
于是,他娶她为妻,决定弃武从文,从此做一个儒雅的诗人。
但人生的每一种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安史之乱后他弃官闲居,生活过得寒苦清贫。
可他内心却是幸福的,因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还有爱情。
唐肃宗登基后,韦应物复官,此后宦海沉浮,从洛阳到长安,又任高陵宰。
元苹陪着他颠沛流离,相偎相依。她本是北魏皇族拓跋部的后裔,知书达理,温婉贤淑。
奈何天妒良缘,36岁时元苹病逝,当时韦应物身无长物,甚至无钱为爱妻下葬,只能停放在官舍里。后来,韦应物亲手为妻子撰写了墓志铭,可谓之一字一泪:
“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
如果当初他没有离开皇宫,凭借“京兆韦氏、去天五尺”的背景,他日必定飞黄腾达,但是他亦无悔。
至少,他爱过,与元苹携风沐雨走过了20年。
后来韦应物在写给外甥的书信中,有《简卢陟》诗一首,其中几句为: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写下这首诗时,韦应物已经49岁,回首半生,有苦有甜。
但人生能够相遇,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了,所以韦应物余生一直未娶,并始终能保持一颗淡然的心态。
在滁州为官期间,韦应物有一首诗,足以证明他人生后半程的处世观。
-诗文鉴赏-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出自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写下这首诗时,韦应物已经50岁,进入了余生的最后四年。我们常说,人生有时候就是一种选择,从他决定为元苹弃武从文那天起,命运便有了定数。
几十载的官场辗转,他始终未再着意功名利禄,哪怕为三品要员时,依旧过得十分清苦。
因为他心里有更富足的东西——平静。
54岁辞官后,韦应物因穷苦无盘缠回京,闲居苏州永定寺内,并在那里长逝。五年后,他的子女将他和元苹合葬,夫妻此后再无生离。
所以这首《滁州西涧》也可看为韦应物一生的写照。
诗文大意可解为:
世间繁华万千,唯独喜欢幽谷中肆意生长的杂草,以及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
暮晚时分,溪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的水势逐渐湍急,荒野的渡口处人烟罕至,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如果不是要解读这首诗,我一定会脱口而出:美,太美了!
诗美、景美,心中的那份宁静更美。
记得在国漫《少年歌行》中,小和尚无心初遇雷无桀时,曾对萧瑟说:“老和尚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世间有人心有玲珑,之前我不信,现在我信了。”
同样,我相信能够读懂这首诗的人,同样有一颗玲珑心。
因为,只有内心足够平静,才能领略到诗中那份古意清幽。
尤其是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更有一种旷阔天地间,人心泊万物的豁达之感。
也许,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吧,总是能叫人的心绪飘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甚至打破时间的壁垒,随着那份写意梦回前朝。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