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朱美璇
党的领导是我国金融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要的金融改革,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1979年10月,决策层一篇题为《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这篇讲话,为改革开放后的金融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原则循序展开。
朱美璇(甜甜情歌朱美璇)
一、完善金融体制机制,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学习西方金融管理经验,吸收先进金融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探索并建立独立的金融运营体系。但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变化,我国的金融体制也在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变更与完善。比如,在金融改革初期,我国不断学习苏联金融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以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加速社会主义金融框架的建立。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从分裂到融合,从分业经营到综合经营,我国的金融体制也在不断适应时代变化。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在不断推进金融开放发展。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基本原则和金融服务协议要求逐步开放,金融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后,党的十八大召开更是加快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外资企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汇率机制逐渐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19年以来,我国持续发布多轮对外开放措施,外资金融机构加速布局中国;中资金融机构抓住有利时机,大踏步“走出去”,金融业“双向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坚守金融功能本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支撑着一国经济的长期走势;而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基础,其良好运行也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初期,金融主要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将传统行业的资源引导至发展速度较快的实体产业,更好地发挥金融助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在经济增长中后期,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将反作用于金融需求,促进金融体系完善和平稳运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一直秉承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依的内在内在逻辑。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出发,不断提升实体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改善实体产业供需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金融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基本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2017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三、强化金融监管作用,实现金融稳健安全
纵观我国金融业发展,我国金融改革一直遵循着“先发展—后规范—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变革模式,其中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改革规范阶段的重要目标。决策层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发挥金融有效监管的积极作用,将直接影响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与成效。
但发挥金融监管的积极作用,既要防范金融监管不足,以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要防范金融过度监管,以促进金融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金融监管模式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变化,从金融改革初期的“大一统”监管模式到“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再到“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模式,监管体制适应当时金融业实际需要,降低金融风险又为金融创新留下空间。2019年8月,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构建金融科技“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明确金融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路径和边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