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另搭台子另唱戏,东晋本就先天不足,哪想到屋漏偏逢连阴雨,有大胆想法的人太多,内乱纷然,摁下葫芦起来瓢,导致后天也发育不良,京城建康动不动就被包围了,甚至被攻破了三次,勉强支撑了一百来年,自断经脉,呜呼哀哉。
有人高度总结,西晋死于藩王,东晋亡于权臣,细看之下,确实如此。今天咱们就替东晋算算旧账,看看在权臣们的不懈打击下,这个疲软的王朝怎样苟延残喘,又是怎样被雨打风吹去的。
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是谁(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抱朴子的作者是)
东晋在江南能立住脚,王导和堂兄王敦一文一武,一个运筹帷幄,一个决胜千里,都是无可替代的开国勋臣。对于晋元帝司马睿来说,他本是无兵无权的落难琅琊王,流窜到建康来侥幸捡了一把龙椅,体会到了当皇帝的滋味,对拥戴他的王氏兄弟当然感激不尽。再说,王敦还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爷,两家又是割不断的姻亲。有了好日子要共享,虽然金殿不能并肩坐,但好处是不能吝啬的,于是琅琊王氏迅速崛起,枝繁叶茂,“王与马,共天下”。
时间长了,王氏一天天坐大,朝臣有近七成是王氏一系,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敦,越来越藐视皇帝。他开始自行选置官员,甚至连将军刺史这些高级官员他都自己说了算,这就让皇帝司马睿很不爽了,江山毕竟是我司马家的嘛,王家表姐夫再这样发展下去,估计就该我家歇菜了。于是宰相王导受到排挤,元帝还提拔了刘隗、刁协等人,用以制衡王氏势力。
王导有器量,没说什么,王敦却大受刺激。正在他义愤填膺的时候,豫州刺史祖逖病逝了,这位英雄一直令王敦有些忌惮,他一死,可就没顾虑了。王敦最终决定搞他一下子,322年,他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进攻京城。
京城说打就打进来了,想杀的人都杀了,王敦不入宫朝见皇上,还放纵士卒四处抢掠,官员纷纷逃散。晋元帝司马睿一看无人可用,只好脱下戎服,派使者向王敦求和——想当皇帝你就明说呗,别杀我就行。
王敦表现得还没有那么赤裸,想装蒜走走程序,只是把持了朝堂,为所欲为。后来,他觉得回到武昌大本营更保险,也能遥控朝政。
皇帝窝囊到了任人摆布的份儿上,司马睿简直是被活活气死的。太子司马绍继位后,不能坐以待毙,开始组织人马对付王敦。也真是老天爷开眼,王敦在暗示朝廷该给他“禅让”之后,一场大病来找麻烦,也顺便给东晋王朝续命,他竟然病死了。
后来,王敦的手下被打得七零八落,主将钱凤和沈充等都被拿下,三人的头被挂在朱雀门外的浮桥上示众。
王敦之乱总算被摆平。
在平定王敦之乱的斗争中,有一位流民头领苏峻表现不错。324年,王敦进攻建康,他曾出兵抵抗。后来在宣阳门他还击败过沈充和钱凤,战后因功升任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并封邵陵公。
次年,东晋王朝雪上加霜,刚继位没两年的晋明帝司马绍忽然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明帝敏锐,能断大事,本有希望把残破的朝廷好好整治整治,奈何天不假年,没办法,年仅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即位。
皇帝还不懂事,于是母后临朝,朝政大权落到了国舅爷庾亮手中。庾亮要排除异己,南顿王司马宗被杀,其手下卞阐逃亡到苏峻那里藏匿,苏峻不听庾亮的招呼,拒不交出。庾亮认定苏峻有意作对,野心不小,下决心收拾他。
苏峻知道形势不妙,赶紧找了一个同盟军,也是一位军区司令祖约——名将祖逖的弟弟,当时镇守着寿春。外战外行又十分贪财的祖约对朝廷深有不满,苏峻一勾搭,他立马就同意一起反他娘的。
327年,这帮久经沙场的野战军一路势如破竹攻进了建康。苏峻为了泄愤,纵兵大掠,京城再遭大劫。宫女们的衣服都被剥光了,只能坐在地上用土遮体。
和王敦一样,苏峻倒也没敢把皇帝怎么样,但替皇上作主还是敢的,他给一帮手下都封了大官。
次年,荆州刺史陶侃率军勤王,攻至寻阳,双方各有胜败。
这一天,两军对阵,苏峻喝了酒,忽然像中了邪一样,骑着快马突出来,径直冲进了官军阵中,结果这面几个牙门将认出了他,几枝犀利的投矛立刻飞出,苏峻当即被扎成了刺猬,紧接着脑袋也被一刀砍下。大帅身先士卒蹊跷送死,这个幽默尺度太大,一时让晋军主帅陶侃都不敢相信。
树倒猢狲散,祖约落荒而逃,叛乱终被平定。
公元371年,前秦想席卷各族,来个大一统,北方打得如火如荼。
多好的北伐机会!东晋也有人想到了,这次唱大戏的主角是桓温。在平蜀之后,当上征西大将军的他想借势北伐中原,“建不世之功,加九锡”,这对司马家来说,又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一旦有了“加九锡”的念想,离篡位就不远了。
可惜,枋头一战,桓温被前燕的被慕容垂打得垂头丧气,败回京城却耍了一把飞扬跋扈,他废了现任皇帝司马奕,改立会稽王司马昱。那知道又是一个短命皇帝,第二年就殡天了,桓温满以为朝廷会识时务地把皇位礼让给他,结果执掌朝政的谢安和王坦之知道他有病,就祭出了一个“拖”字诀,直到373年的夏天,终于成功把这个心腹大患给拖死了。
老天赐病,桓温的图谋没得逞。但是桓家还拥有重兵,控制着长江中上游,这为他的儿子后来发动叛乱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后的397年和398年,世面都不太平。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两次发动叛乱,东晋君臣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擒住处死。这一段一笔带过。
因为内乱不断,土地被人抢走,桓温死后,东晋只剩下一隅之地,所谓十分天下仅有其二。
靠谢安勉力支撑,东晋过了二十来年平静日子。但他一死,皇族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当政,就又玩不转了。
当时藩镇各据一方,自成一体,不怎么买朝廷的账。司马元显想补充兵员,下令三吴各郡,公卿以下被转为荫客的官奴都移置建康,称作“乐属”,打算训练一下,建立一支后备军队。谁知道这事竟然引起了骚动,曾经的中书监孙秀的后人孙恩看准人心不稳,趁机起兵造反。
399年,孙恩带人攻破上虞县和会稽郡,部众骤增至数万人。其余郡县也有人响应,攻杀晋朝官吏。不到十天,一支数十万人的大军出现在东晋大地上,大行杀戮,四处抢掠。孙恩很得意,跟手下人说他要打马进建康。
事发于肘腋之间,京城又一次岌岌可危。三吴地区是命脉,朝廷急命徐州刺史谢琰和兖州刺史刘牢之率军平乱。
双方大战于会稽,谢琰轻敌战败,被手下人张猛所杀,朝野震惊。
401年,孙恩率十余万人攻至丹徒,建康危殆,幸亏北府军将领刘裕及时赶到,击退叛军。
孙恩撞上刘裕正经是流年不利,天生克星,见一次被扁一次,没奈何只能逃回海岛上苟存。402年见大势已去,孙恩投海自杀。
孙恩死后,妹夫卢循掌了盘子,继续对抗朝廷。
期间桓温的小儿子桓玄叛乱,卢循带人趁机攻占广州,割据十七郡,称雄岭南。
410年,卢循乘刘裕北伐南燕之际,进犯建康,接连击败何无忌和刘毅,席卷东南五州,杀气腾腾攻至石头城下,京城又一次面临劫难。
北伐凯旋的刘裕再次担当了朝廷救星,他迅速回师反击,叛军终归不是正规军的对手,卢循兵败自杀。
桓温本有称帝之心,却羞答答地非要走个“禅让”的形式,结果把自己给耗死了,他的儿子桓玄可没那么客气。
396年,晋孝武帝醉卧内殿,被张贵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安帝。这位安帝跟他的先人惠帝一样不辨寒暑饥饱,客气点说,乃是一个失智症患者。
太傅、琅琊王司马道子专制朝政,他想削弱方镇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消息传出,内外骚动,尤其是独霸荆楚、兵强马壮的桓玄更是不满。他抓紧时间扩张地盘,不仅夺得荆、雍二州,还对下游的建康实行经济管制,这让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绝不能忍,402年,朝廷兴兵讨伐桓玄。
敢出战,官军所倚仗的是猛将镇北将军刘牢之。没想到桓玄派来了刘的族舅何穆当说客,何穆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刘牢之竟然临阵倒戈,桓玄挥兵直驱建康城外的新亭。官军不战自溃,京城眼看守不住了,绝望的司马父子只剩下相对哭泣的份儿。
倒霉的建康城第三次被攻破。
桓玄不可一世,反对他的人,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他享受了王莽当年的待遇: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
但也有让人不安的消息,桓玄获知,北府兵的大将刘裕、何无忌等人酝酿起兵,形势在逆转。
403年底,桓玄直接篡位,于姑孰登基称帝,国号为“楚”,他终于让屁股感受到了坐龙椅的滋味。
次年,刘裕起兵,一路摧枯拉朽,桓玄的手下根本抵抗不住,土崩瓦解。
从称帝到兵败出逃,共经八十天;从称帝到被杀,前后不到半年,三十六岁的桓玄被杀,他的短命政权被刘裕终结。
在与孙恩、桓玄和卢循的征战中,草根出身的刘裕逐步掌握了兵权。桓玄被灭,也基本唱响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挽歌,刘裕掌控了东晋的朝政大权。
410年,刘裕率大军攻灭南燕,收复青州。随后,他马头所向,攻无不克,先后收复广州、江陵、成都和襄阳,所有割据者均被打得鸡飞狗跳,东晋在刘裕的手里再次实现了统一。417年,刘裕的大军攻破长安,埋葬了后秦。
刘裕把桓氏父子想走没走、或者没走好的路都走了一遍,先是积累战功,平定内乱,打下帝业基础,然后平蜀、北伐、杀皇帝、换皇帝,最后,他巍然立于朝堂之上,不说群臣,连皇帝都不敢喘大气。
到420年,刘裕认为,东晋傀儡皇帝已经没有价值,晋恭帝司马德文被他压缩成了零陵王。随后,一个崭新的国家横空出世——宋,史称南朝宋,刘裕正式登基,便是大名鼎鼎的宋武帝。
在刘裕搞定东晋的时候,拓跋氏也征服了后燕、北燕和北凉,还大破夏国和柔然,439年,北方被统一在北魏的大旗之下。
至此,东晋十六国翻篇了,南北朝的对台戏鸣锣开场。
(原创作品,分享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谢谢!)
参考书籍:《晋书》《资治通鉴》《魏书》《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语林》《魏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