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乱。
薛仁杲与薛仁贵什么关系(薛仁杲怎么读)
陇西正逢饥荒灾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金城(今兰州)县令郝瑗招募一千多人,发放兵器盔甲讨伐贼寇,任命校尉薛举统辖。
但薛举与其子薛仁杲,酒席之上发动兵变,并开仓放粮、招纳饥民。队伍实力大增,很快占领了今兰州附近、青海东部、临夏等大片地方。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薛举在兰州称帝,之后派儿子薛仁杲进攻秦州(今天水)。攻占秦州后,薛举迁都秦州,又派兵一路东征长安,意图一统全国。
此时,太原太守李渊已占领了东部大部地区,长安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大业十三年12月,从天水向东杀来的薛仁杲部队,在今陕西凤翔和李渊之子、秦王李世民相遇,此役薛仁杲战败。
公元618年5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唐”。
对薛举而言,夺取关中秦川是最终取得天下的关键所在,而对唐王朝来说,消灭薛举势力,也是平定西土、统一全国的重要战略。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初夏,薛举率军翻越陇山,7月双方军队在泾州一线摆开阵势,准备决一死战。薛举的军队驻扎在圻墌城(今泾川县东),李世民率唐军驻扎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县北)。
战役之处,薛军来势汹汹,士气很旺,欲速战速决,一举击败唐军。但李世民身经百战,深知薛军远道而来,求胜心切,此时迎战,对己不利,若拖延时日,待其士气消沉,粮草短缺,再寻时机,并能一举击溃,于是便防守待击。
后来,李世民回长安治病,守将刘文静、殷开山等将领,急于立功,和薛举军队大战一场,由于轻敌大败而逃,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被俘,士兵伤亡惨重,刘文静逃回长安被解职。
这时候,薛军开始进攻宁州(今宁县),准备乘胜拿下长安,但主帅薛举却得急病身亡。薛举的儿子薛仁杲随即在圻墌城即位。薛仁杲膂力过人,善于射箭,号称“万人敌”,军事才能也优秀,但性格残暴,喜好杀人。
“新皇”薛仁杲雄心勃勃,想取道泾州,直取长安。这时李渊任命李世民为大元帅,攻打薛军。
李世民派秦州总管窦轨进攻薛仁杲,但被击败,薛仁杲趁胜率军包围了泾川城。泾州守将骠骑将军刘感,在城里无粮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战马都杀了分食。城池几次险破,多亏长平王李步良带兵增援,泾州城才得以守住。
看到长平王李步良带兵救援泾州,薛仁杲以部队断粮为幌子假意退兵。离开高墌城时,他让城里留下的老百姓假装投降。刘感带兵接收高墌城却被杀回的薛军打得大败,刘感也被俘。薛仁杲让刘感去泾州城下喊话招降,刘感却向城中大喊:“敌军快没粮了,秦王率领的大军就要到了,你们努力守城。”薛仁杲把刘感膝盖以下埋在土里,骑马箭射,刘感大骂至死。
到11月,李世民率军把高墌城包围,将领们纷纷求战,李世民坚持围而不打。双方相持60天后,薛军粮草将尽、军心涣散,大将牟君才、梁胡郎先后率部投降。
通过降将得知薛仁杲的将士多有异心,李世民发觉时机成熟,命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今长武县新城北)择有利地形扎营,引诱薛军出战。薛将宗罗睺几次出战,唐军都退回营寨,坚守不出。反复数次,薛军士气更加低沉。
此时,李世民断定决战时机已到,让大将庞玉领军在浅水原列阵,宗罗睺率军攻击,就在庞玉难以抵挡之时,李世民从北边率领两千骠骑冲杀过来,薛军大败,被斩杀数千人,残兵向西逃走。
李出民带兵一直追到圻墌城下,李世民在泾河边扎下营寨,把圻墌城包围起来。薛仁杲手下骁将浑干等投降李世民,薛仁杲看到大势不好,坚守不出。越来越多的唐军赶到,将圻墌城围得更加水泄不通。半夜里,士兵们纷纷出城投降,薛仁杲用尽各种方法也无力挽救败局。11月8日,薛仁杲率1万多名士兵出城投降,被押到长安斩首。
薛军灭亡,显示了年轻的李世民卓越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加快了唐王朝对全国统一的步伐,为唐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八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到泾州巡视战马基地时,回想往事,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经破薛举战地》诗一首: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李世民回忆峥嵘岁月,感慨沧桑变迁,抒发英雄情怀,雄才大略、文韬武略的帝王风范,在沧海横流中更显夺目耀眼的英雄本色。
参考资料:
1.李春茂《平凉古代史话》(1991年平凉师范等编印)
2.张怀群、赵晓春、魏海峰《泾川文化遗产录》(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来源:市文旅局宣传推广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