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了湖南永州市蓝山县,从湘江源乡坪源村起点经香炉石、将军石,吊子石,三分石环线领略了萌渚岭大九嶷山崇山峻岭的巍峨风光,在游记中提到华夏始祖之一舜帝人文传说故事,评论区出现三分石归属及舜帝安葬地不同说法,从而关注到舜帝陵属地传说一直争论不休。
帝舜故里(帝舜是什么人)
主流的舜帝陵有两处,一处位于山西运城,一处位于湖南宁远,两处均有上千年建庙祭祀历史。
这种类似的“地域之争”、“地名之争”、“名人之争”从古至今都有存在,很多到现在也没办法盖棺定论。
这种表面的文化及发源地之争,归根结底是民间和地方的经济利益、旅游资源和政绩以及百姓归属荣誉感之争。
究竟舜帝陵寝在何处?
众所周知,秦始皇灭六国为永统江山统一意识而焚书坑儒,一把火烧毁历史文献之后,直到西汉司马迁整理编写出《史记》,方有文字记载历史传承,司马迁也因此被后世尊为太史公。
《史记》载虞舜:
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后世一般以此为依据认为舜帝葬于九疑。
有广西全州文史爱好者引经据典认定舜帝葬于全州九脊山。
全州既无九嶷山又无舜帝陵庙历史记载,舜帝葬全州纯属牵强附会无稽之谈。
由太史公文字分析“苍梧之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长沙郡包含战国七雄楚国属地苍梧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所设梧州肇庆一带苍梧郡在秦始皇统一岭南百越国之后。
舜崩苍梧之野即为长沙郡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进一步定位在九疑,这里所说江南不是广义的长江之南,此江为湘水,仅此四字即可否定蒋咸喜撰舜葬全州一说,因为越城岭九脊山位于湘江之北。
帝王墓称“陵”始于战国,流行定形于汉高祖刘邦长陵之后。
“是为零陵”,舜为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太史公这里所指是舜帝墓叫做零陵,而非指地域的零陵县或零陵郡。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公元前168年之前也是发现最早的帛纸地图,比较详细而且突出地标示了西汉诸候长沙国南部。地图水系用粗细均匀变化的线条绘出大小河流30余条,有的在河口处标注了名称,如营水、舂水、深水、泠水、庸水、罗水、垒水、临水、参水等。山脉用闭合曲线加绘晕线表示走向,使复杂地形脉络清楚,九嶷山一带用鱼鳞状图形表示峰峦起伏的特征,并有9个柱状符号,旁注“帝舜”2字。
依史料记载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或135年,20岁后游历天下曾到过九嶷山窥九疑探舜陵,约前110年接父职出任太史令,马王堆地图早于司马迁时代,太史公严谨据实宁愿受宫刑而宁折不曲的修史作风是不太可能不加考证就写出舜葬“江南九疑”结论的。
《山海经》虽是一部战国至汉初时期,作者不详看似荒诞不经的百科奇书,但描绘上古地理的《海内东经》,在今天看来,古人对自然的认知不输当代。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
这一句只能以现代认定的湘江最大发源地在九疑山南部蓝山县湘江源乡更能解释透彻明白。
大桥河、中水,两岔河均位于九嶷山舜葬东南角,水流发源于蓝山县湘江源乡、大桥乡、荆竹乡进入江华县深水,沱江,经道县入潇水过双牌县从萍洲岛汇入湘江。
江华县、道县、双牌县位于宁远县蓝山县南部和西部,“西环之”顺理成章。
由此可知古人是明白湘江发源地不仅仅是广西兴安海洋河的,只是传统认为华夏地形东低西高,南矮北耸而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说辞,习惯溯源向西的讲究形成了萍洲岛以西至广西兴安县灵渠水街为止的河段称湘江的典故。
蒋咸喜的舜葬全州说断章取义没办法自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的“西环之”内涵。
秦汉以来,零陵县、零陵郡疆域千变万化,距今二千多年难以考究,就在解放之后当代几十年,零陵由县到专区,继而地区,市级城区不同行政级别和疆域的调整变化,出现过宁远属零陵,永州属零陵,零陵属永州的格局。出现零陵机场不在零陵以及舜帝陵不在零陵的怪异现象。
舜帝时代距太史公时代也是几千年时光,没有文字记录或历史文献断档,舜帝时代古而不坟、不树不封的墓葬习俗制度,无据可考无证可查舜帝究竟葬于山西运城还是湖南宁远,继续引经据典口诛笔伐意义不大。
运城,宁远,全州舜帝陵之争;湘江源广西兴安,湖南蓝山之争;蓝山宁远三分石之争。
是利益之争也罢,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保护,传承,发扬也好。
名人典故、知名地名这些文化资源,作为地方名片,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产业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希望民间和当地政府用好这些招牌和大力挖掘开发保护好这些资源,尤其传承发扬传统美德,给当地百姓谋福利,造福一方。这才是名垂青史的好事。
你觉得争论舜帝陵有意义吗?欢迎批评指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