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看水浒,就图个热闹,打打杀杀,江湖义气,跟港片古惑仔无异。
当时的央视版也火,深入人心,多少因为这个,没去读原著。
官和吏的区别是什么(宋代官和吏的区别)
后来,又听信了不必读书目,里面就有水浒,说它价值观有问题,可不读。
所以,读三国演义,读红楼梦,读金瓶梅,就是没读水浒传。
再后来,读到金圣叹,这个历史有名的书评人,说水浒写的百般好千般妙。
因着他的点评,顺着读了几处,方知其中文字功力的深厚,结构铺陈的精妙。
后来,为水浒传正名的书也多了,比如押沙龙的人性的十三种刻度,刘勃的水浒六题,都写的很精彩。
譬如,说水浒传的价值观问题,刘勃就直言,水浒本身写的就是游民落草为寇的事:
“对游民来说,国家的法律是打击我们的,良民的道德是歧视我们的,宗族之类的传统社会组织也已经把我们抛弃了,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主流社会的一切资源,他还能有什么价值观?”
换言之,水浒传原著中的残忍,暴力,不择手段,更像是这个阶层的生存哲学,是纪实而非虚构。
作者不加掩饰地叙说,就是要赤裸裸地挑开这样的世界给我们看。
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它价值观有问题,不只是吹毛求疵,而是完全没看懂。
说几处水浒中的细节。
林冲的隐忍,很多人就不理解,凭一身高强的武艺,紧要关头却时常优柔寡断,最后被逼上梁山。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有些窝囊。
但押沙龙的观点却很新鲜,也颇有道理,林冲就是现实中的中产阶层,他有无数中产者身上的影子,那就是他们的全部愿望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这个世界只要不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他就会假装岁月静好。”
所以,本来日子过得挺好,但突然就大祸临头,他就会表现得优柔寡断,说到底,他眷恋着他那中产阶层的安稳生活。
现实中这种人对谁都客客气气的,比较好接触,但也因此跟谁都不够交心,所以一开始鲁智深特别亲近林冲,可后来也就淡了,转而跟武松特别投缘。
再就是宋江,带着梁山众兄弟招安这事,很多人包括我多是简单地理解为他的忠君愚昧,而事实却是复杂的多。
首先,宋江一开始人称宋押司,按照编制来讲,是吏不是官。在宋代,官和吏的区别很大,官是正经科举考出来的,有权有势,而吏不在体制内,待遇不仅差很多,升迁的渠道也近乎于无。
进一步说,宋江始终是有进入官场体制的情节的,从上梁山前他的犹豫踟蹰可知,他虽然乐善好施,结交黑白两道,但他从来没有作主动绝迹于体制的打算。
他后来选择招安,与其说他忠君,不如说他想要阶层突破,让体制认可他,接纳他。
他奋斗的目标就是体面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在梁山上当草寇的一把手,说到底不够体面。
另外,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在梁山不同力量角逐的背后,始终有一派是赞同选择招安,回归朝廷的,比如官场过来的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
一开始宋江还能在不同派系中间搞平衡艺术,但后期招安派系力量不断扩大,三十六天罡里面,期待招安的已经占到大多数了。
换言之,宋江再玩领导的平衡术,不表态,这一派已经是不能答应了。
最后,梁山前期还能依靠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渔业资源,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
但后期就不行了,随着梁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仅凭一个梁山,已经不能满足集团正常的运作开支了。
所以,你看到梁山打祝家庄,攻曾头市,是有解决这个危机的想法的,但问题是掠夺来了金钱资源,收编的队伍也随之更壮大了,一正一负相抵,梁山的财政危机陷入恶性的循环之中,后期的梁山索性不再招人了。
说这么多,是说宋江选择接受招安,是在这样一个总体背景下的结果,并不是他脑子秀逗了,一意孤行的结果,这与其说是他宋江自己的悲剧,不如说是梁山整个集团的悲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