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发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孟优、孟获和诸葛亮。原文如下:
少顷,张翼解孟优至。孔明诲之曰:“汝兄愚迷,汝当谏之。今被吾擒了四番,有何面目再见人耶!”孟优羞惭满面。伏地告求免死。孔明曰:“吾杀汝不在今日。吾且饶汝性命,劝谕汝兄。”令武士解其绳索,放起孟优。优泣拜而去。不一时,魏延解孟获至。孔明大怒曰:“你今番又被吾擒了,有何理说!”获曰:“吾今误中诡计,死不瞑目!”孔明叱武士推出斩之。
死不瞑目(死不瞑目意思是什么)
获全无惧色,回顾孔明曰:“若敢再放吾回去,必然报四番之恨!”孔明大笑,令左右去其缚,赐酒压惊,就坐于帐中。孔明问曰:“吾今四次以礼相待,汝尚然不服,何也?”获曰:“吾虽是化外之人,不似丞相专施诡计,吾如何肯服?”孔明曰:“吾再放汝回去,复能战乎?”获曰:“丞相若再拿住吾,吾那时倾心降服,尽献本洞之物犒军,誓不反乱。”孔明即笑而遣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亲自率部南征,与在南中地区发动叛乱的孟获交战。诸葛亮先后四次将孟获抓获,但孟获仍非常不服。于是,诸葛亮第四次释放了孟获。最终,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于令孟获心服口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孟获口中的“死不瞑目”,意为死了也无法闭上眼睛,比喻虽死而心犹未甘。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的“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不仅出现在文艺作品当中,同时也在戏曲舞台上屡有出现。说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其实并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功劳,而是早在西晋时期就已有出现。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出自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当中,原文为“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虽然这个故事由来已久,但其真实性却非常令人怀疑。清乾隆帝就曾经在《通鉴御览》中说过:“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韝试鹰,发押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岂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乾隆皇帝的这个分析应该说非常合情合理。既然好不容易将孟获抓获,眼看心腹大患将被平定,诸葛亮又怎么会将孟获释放七次,让他继续领兵来与自己交战呢?这样做不但会造成双方将士的大量伤亡,同时也会对南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三国中人口数量最少、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蜀汉又怎么会采用来让孟获“心服”呢?这是连一般人都能想到的问题,难道算无遗策的诸葛亮会想不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参考书籍:《汉晋春秋》、《三国演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