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起自己,很多人会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也会说自己是华夏民族。而这两个名字的起因,都和历史上一场大战有关——阪泉之战,此战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黄帝和炎帝。可是,他们究竟是何身份?为什么一场战争就能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黄帝和炎帝(黄帝和炎帝谁赢了)
黄帝和炎帝,最早都是活跃在中原两个大部族的首领。一个主要统领姬水地区,一个统领姜水地区,只是,后来在扩张自己的势力时,发生了巨大的冲突。这一事件也被记录在春秋时期的史籍中:说公元前636年由于内乱,周王出奔于郑国,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求诸侯,莫如勤王”。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所以,皇帝和炎帝的这场大战,也叫阪泉之战。那这场战争有何意义呢?
阪泉之战,开启中华文明,实现第一个大一统。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书记载的大战。后来,司马迁在整理史书资料的时候,记录了这个事件,第一次系统的描述了阪泉之战的经过。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由此可知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之末,这是华夏集团内部两个同源共祖的远缘亲属部落间的一场争雄的战争。据《国语·晋语四》记载,在谱系中,他们的先祖都是从与有峤氏互为婚姻集团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儿氏族,一个发祥于姬水,另一个发祥于姜水。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两个古氏族日益繁荣、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儿氏族,发展成很多部落。
同时,如果仔细看很容易就会发现其中出现了“诸侯”“修德”这样的词汇,很明显是对后世汉代思想大一统下儒家思想的附会。但是,却也可以证明在皇帝和炎帝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场残酷的大战。比如,《新书》中称它为“流血漂杵”。
但是,更神奇的是,在这样的描述中有一个很奇异的现象,那就是动用禽兽参与作战。皇帝可以驱使熊、罴、貔貅、虎这样的猛兽作战,如此一来,他们的战争又增加了很多神奇的色彩。如果细究,这些猛兽大概是当时图腾崇拜下的产物,代表的是一些部落,意味着黄帝驱使这些部落的人参与战争。
最后,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告终,也促使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中华民族也因此正式形成,并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所谓的炎黄大战的神话其实是对此次大战的一次记录和流传。
因为,当时是由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全盛时期,氏族文化已经开始没落。各部落间为了争权夺利而有不少的战争,频繁的战争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再加上社会的发展下,社会分化已经加剧,氏族制度的习惯法对于调节社会矛盾也已经无能为力。
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战争,亲近部落间的合并是大势所趋,部落间结成联盟,组成更大的群体,弱小依附强大,而黄帝部落就是这样用暴力征服了很多不顺从的人,“以力为雄”的原则下,成为了更高阶级的部落,也吸引了很多部族的投靠。
只是,同一时期的炎帝部落也逐渐发展起来,同样越做越大,也吸引了很多部落的投靠,势力也非常强大。后来,随着他们越来越扩张,势力越来越大,同时鼎立已经不可能了,都想做第一,成为霸者,两强相遇,黄帝、炎帝间终于发生了阪泉之战。
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阪泉之战后,促使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