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文中我们说到,当秦穆公从郑国撤军时,留下了三员守将。
秦缪公将田而丧其马求三日而得之于茎山之阳翻译(秦缪公怎么念)
由于晋文公重耳和郑文公同时去世,所以这三员秦将立刻通知秦穆公:现在的郑国很弱,您快派兵来灭了他,咱在中原就有跟脚了!
秦穆公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冒险尝试一番,于是派“三帅”前往郑国。
就在秦军即将抵达郑国时,突然有一位郑国使者,赶着二十头牛出现在了秦军营地,想要求见孟明视。
当卫兵将相关情况禀报给孟明视之后,这位老兄好生郁闷!
说好了出其不意突袭郑国的,怎么我们还没到,人家就知道了?而且还派使者过来了!
见到孟明视之后,郑国使者自报家门:“我叫弦高,奉命前来犒劳秦国大军,不知贵军准备去哪呢?”
孟明视很不自然地摆摆手表示,滑国对秦君不敬,我这是去教训一下他们,感谢郑国送来的劳军物品。
滑国在郑国的西北部,而当时的秦军正在郑国的西部,往上面歪一下就能进入滑国,所以孟明视这个场子也算圆回来了。
弦高听闻此言,也没什么表示,和孟明视客套一番之后就撤了。
实际上,这个弦高可不是什么郑国使者,他是一个商人,秦军路过的时候,他正赶着一群牛,准备去周天子的地盘进行售卖。
眼见秦军路过此处,弦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问路边的老汉,这股秦军准备去哪?
老汉对弦高说,他们准备去突袭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刚死,国内混乱,而晋国国君也刚死,管不了郑国,人家秦军还在郑国留了内应,所以郑国这回死定了。
弦高一听这话吓坏了,他就是郑国人,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国家灭亡,于是赶紧派心腹回郑国报信,自己带着一群牛,前往秦军大营忽悠孟明视去了。
结果呢?孟明视真被弦高给忽悠住了,而郑国新君子兰看过弦高的密信之后,专门派人去边境查探了一番,发现那三员秦将真在摩拳擦掌准备战斗,于是立刻就相信了。
一天不到的工夫,子兰就俘虏并杀死了三员秦将,算是彻底解决了内鬼的问题。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弦高救国”,但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不太高。
秦军突袭郑国,这显然是军事机密,路边的老汉是怎么知道的?
虽说在路过晋国的时候,秦军会泄密,但这也不是一个老百姓所能得知的呀。
再者说,弦高只是一个商人,他怎么可能自称为使者呢?
诸侯国的使者,都是有身份印信的,突袭郑国这么大的机密被泄露,难道孟明视不会怀疑弦高的身份吗?
最后,三员秦将虽然看上去是在准备战斗,但人家显然没有真正动手,郑国有什么证据直接杀人呢?
要知道,那可是秦国的将军,你郑国不由分说直接下手,就不怕秦国以此为借口,堂而皇之地派兵攻打你吗?
你当然可以说,我郑国杀的是奸细,但秦国也可以反驳,你说他们三个是奸细,请出示证据,郑国有吗?显然是没有的。
综上所述,弦高从路边老汉处得知消息,假冒使者见孟明视,子兰直接对三员秦将下杀手,都有许多疑点。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少不了晋国的身影,毕竟子兰可是晋国谋划多年扶持的傀儡,基于晋国的利益,是绝不允许外人伤害子兰的。
如果有了晋国的加入,那么一切都说得通了。
就在秦军借道路过,准备讨伐郑国的时候,晋国就派人前往郑国通知了子兰,然后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
至于杀三员秦将这种事,晋国也肯定提前跟郑国通了气:“你想杀就杀,秦国不会来报复你们的。”
晋国为什么会做这种表态呢?因为他们已经决定伏击秦军了。
等秦军被伏击之后,只会把仇恨的目光瞄向晋国,哪还有工夫搭理郑国呢?
再说秦军那边,由于郑国已经有了准备,所以突袭肯定搞不成了,但也不能空手而回啊。
所以,孟明视假戏真做,直接把目标换成了滑国。
这个滑国太弱了,放到现在也就是一个县城大小,经过三天战斗,秦军就灭掉了滑国,带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班师了。
当秦军路过晋国境内的殽山时,埋伏的晋军杀出,打得秦军措手不及,“三帅”全部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殽之战”。
抓住“三帅”之后,应该怎么处置他们呢?晋国分成三派。
一派说,秦国和我们的关系一向不好,直接杀了省事;
一派说,秦国对我们先君(重耳)有恩,应该放走他们报恩;
一派说,这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帅才,不如劝他们投降。
公子驩左听听有理,右听听也有理,一时间无法决断,于是便回宫问自己的母亲文嬴(一称怀嬴),应该如何处置“三帅”。
我们在前面晋国太子圉的时候说过,他曾在秦国做人质,秦穆公许配了一个宗女给他,后来太子圉只身逃回国,这位宗女就留在了秦国。
随后,重耳求助于秦国,秦穆公便将这位宗女许配给了重耳,相当于重耳娶了自己的侄媳妇,而这位宗女就是文嬴。
见公子驩犯难,文嬴便对他说:“就是这三人,一个劲儿地撺掇我父亲(秦穆公)出兵东征西讨,现在不如把他们放回去,我父亲一定会亲自动手杀了他们三个。”
公子驩一听很有道理,于是便将“三帅”放回了秦国。
当先轸得知此事之后,气得冲到公子驩面前破口大骂,认为他不该听信妇人之言,放走三个祸患。
公子驩似乎被骂醒了,于是一面向先轸致歉,一面派人去追赶“三帅”,结果自然是没追上。
这个故事,显然过分轻视了公子驩。
文嬴是秦国人,论身份是秦穆公的女儿,自然要向着秦国,这一点公子驩肯定明白,可他却主动询问文嬴的看法,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公子驩就是想放走“三帅”。
我们在前文中说过公子驩,他和他爹重耳一样雄才大略,眼光永远望向中原,人生目标就是“继续称霸”。
除此之外,晋国内部家族林立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
对于有这种志向的雄主而言,显然不愿意和西边那个强大的秦国反复纠缠。
在殽山伏击秦军,只是警告秦穆公:中原是我的势力范围,你别越界;
放走“三帅”,其实也是一种示好:“三帅”都是大才,我直接给你送回去,希望咱们两国还可以继续维持友好关系。
而先轸反对此事,显然是一种家族思维和打工仔思维在作祟:称霸对于臣子而言好处有限,而向西和秦国交战显然更容易立功。
毕竟,秦国现在的河西之地,当初可是咱晋国的。只要能把这块地抢回来,接下来想收拾秦国可就简单多了。
看明白这些要素之后,再看公子驩和先轸的所作所为就容易理解了。
只不过,公子驩这人老不地道了,明明自己有了主意,却偏要文嬴来背锅,让后世感叹:公子驩要是不听那个女人的话,该有多好啊。德性!
客观地说,公子驩的做法既维护了晋国的颜面,也照顾了秦国的颜面,做得算是比较到位了。
但秦穆公见到讨回来的“三帅”之后,居然赌咒发誓:“我一定要带着你们洗刷这份耻辱!”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为秦穆公也是一位雄主,向来善于隐忍,当初炮制夷吾和太子圉的手段多高明啊。
重耳继位之后,挡住不让他去勤王,这种打脸的事都忍下来了,而且还能故作大度。为什么在面对公子驩的时候,会表现得如此暴躁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公子驩年纪太小了。让秦穆公觉得,败给这样一个小孩子,面子上挂不住,非要找回场子。
第二个原因就是,秦穆公本人太老了,他已经不愿意继续等待和忍耐了。
秦穆公出生年月不详,但他一个人,熬走了晋献公、晋惠公夷吾、晋怀公太子圉、晋文公重耳这四位晋国国君,当公子驩继位的时候,秦穆公已经是一位老人了。
一生都被晋国封印在西部地区,秦穆公不甘心啊。
于是在殽之战结束的两年之后,秦穆公再度派“三帅”出马,这一回不是借道了,而是直接攻打晋国。
当时晋军元帅先轸已死,公子驩正准备对内部的各大家族动手,结果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秦军杀过来了。
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公子驩有多恼火,他亲自率军迎战,正面击败了“三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彭衙之战”。
由此可见,公子驩不但有雄心,更有实现雄心的能力。
击败秦军之后,公子驩还不解气,他命令晋军西进,非要打得秦军不敢露头为止。
结果呢?不止是秦军被打得不敢露头,那位大名鼎鼎的孟明视也没出面,秦国内部有不少人说他是缩头乌龟。
一年之后,秦国重整旗鼓,秦穆公决心一雪前耻,亲自率军进攻晋国。
渡过黄河之后,秦穆公下令烧掉战船,并对身边的将领们说:“打赢了,还怕没船吗?打输了,还想回家吗?”这大概就是最早版本的破釜沉舟了。
按照史书的说法,这一次是复仇心切的秦国赢了,可从晋国的反应来看,这一次与其说是秦国赢了,不如说是晋国改变了策略。
晋国上下都知道,秦国连败两次,早就成为了易燃易爆物,在这种时候跟他们血拼并不划算,于是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战略。
秦军在晋国土地上耀武扬威了一个月,却几乎没打什么仗,于是只得撤军。
此后,秦晋两国虽偶有攻防,但都不曾打出类似于“殽之战”和“彭衙之战”那样的大战。
不久之后,秦穆公病逝。
后世谈论的“春秋五霸”有许多版本,只有三人是确定的,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另外两个名额的候选人分别有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更有一些版本还会将郑庄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也放进来,这几位提及的人太少,我们略过不谈,单说上面那四位。
在我看来,宋襄公那种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弱鸡到极点的国君,显然没资格与前三位并称五霸。
秦穆公看上去很厉害,可其实也不应该被算作五霸之一,最后两个名额,就应该留给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因为,秦穆公时期的秦国,从来就不曾影响过中原,一个强大的晋国,就足以将他牢牢封印在西部地区了。
反观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他们的霸业虽然短暂,但他们都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原地区,显然比秦穆公更有资格成为五霸之二。
至于晋襄公公子驩,他之所以没能成为五霸之一,主要还在于他老爹太出名,抢了他的风头。
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晋文公重耳的霸主之位,其实也有一点代表公子驩上台领奖的感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