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齐兼并姜齐那年,即公元前三七九年,田齐桓公薨,其子因齐立,在后来的齐魏国君相会中,二位诸侯相互称王,后世遂称为齐威王。齐威王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位君主,他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闻名。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在他及能臣的治理下,国力日强。其后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
齐威王
齐威王(齐威王是明君还是昏君)
齐国有两位大夫,一位是阿大夫(今东阿),一位即墨大夫。这两位的官声引起了威王的注意。
阿大夫声誉很高,威王左右的臣属每每向他说起,阿大夫爱民若子,清正廉明,民富城安,并且威王自己也经常收到来自东阿的表扬信和锦旗,都是地方长者和百姓赞美大夫的美词。
相反,臣属们说起即墨大夫来,却异口同声地贬斥他,说他为政不廉,贪赃枉法,即墨地方民不聊生,甚至还有来自即墨的举报信。
即墨大夫是国相邹忌推荐来的,不至于这么埋汰。威王就派了自己最亲信的大臣去这两个地方明查暗访,看看到底两位大夫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
督察组派了好几拨,但反馈回来的信息却是一致的,实际情况与传说完全相反。
齐威王
于是,威王就将两位大夫召到临淄谈话。他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到了即墨,中伤你的言论天天都有。但我派了督察组亲自视察了即墨,他们看到的却是,土地耕种有序,百姓富足,政治清明,整个东部地区安定祥和。我这才知道,你是把精力都用在了地方治理上,而不是花钱贿赂我的左右为你美言。威王是个赏罚分明的人,鉴于即墨大夫的政绩,奖赏万户为其食邑。
即墨大夫
阿大夫也被召到了临淄。威王说,从你到了东阿,可真是官声不错,赞扬你的话都把耳朵磨出了茧子。可实际咋样呢?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早先赵国攻我鄄城,你坐视不救;卫国掠取薛陵,你茫然不知。你昏聩无能,却一味花钱贿买我左右求得好名,可谓祸国殃民。威王越说越气,遂下令烹了阿大夫和左右称颂他的人。
这一招杀一儆百,真的是百官振肃,哪个还敢弄虚作假、欺世盗名?都尽心尽力、战战兢兢地做事。以此,齐国大治。
按,这位即墨大夫,史不著名。但据汉代刘向《说苑·臣术》中记载,邹忌在向齐威王夸耀自己功绩时说:“……忌举田种首子为即墨而于齐足究;忌举北郭刁勃子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王枕而卧耳,何患国之贫哉?”则这位即墨大夫名字为田种首。
邹忌
《礼记.王记》云: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而《通考》则称官为役民者,“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骏有守,县有令,乡有长,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所谓役民,派徭役与民,课赋税于民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行使服务与管理职能。如何为官,才能更好的维护统治秩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主张横征暴敛,也有人主张节用爱民;有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有人主张以严刑苛法治民。不同的方式,就有不同的效果。仁者爱民,民拥护之。贪者刮民,民诅咒之。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纵观历史,明君清官或是昏君贪官,其际遇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尽管这种仁政、民本的理念,从其本质上说还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符合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热爱和赞誉,也成为千歌传送的美谈。
这个故事还包含了一个调查研究的问题。兼听则明,偏听则废。你要知道事情的真相,不能道听途说,必须要做一番调查研究。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尝。
每一位大官的周围,都有一群小吏,跟班,他们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些人不都是德才兼备者,更多的是小人。他们出于某种目的,就要对大官的下级进行臧否。可以想象,威王若是偏信了左右的评说,那被封万户的就是阿大夫,被烹的就是即墨大夫了。
又,阿大夫所受的烹的刑罚,应该是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时代的一种血食遗风。传说文王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就是被纣王施以烹刑的,并且还分了文王一杯肉羹。楚汉争霸之时,项羽抓了汉将王陵的母亲要挟王陵降楚。王陵母亲认为刘邦是长者,必得天下,使人传话王陵,好好跟刘邦干。然后自杀。项羽恼怒,将王陵母亲的尸体烹了。后来项羽又活捉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给刘邦去信促他投降,说若不投降,就烹了刘太公。刘邦说,你我情同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烹你的父亲,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啊。以此论之,烹之后,受刑者大概是被分而食之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