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在抵抗外强侵略时,一些注重社会实际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重要。于是,要师夷、制夷,就得先知夷;而知夷就要懂得洋文,这样才能了解外国。1859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郭嵩焘上奏咸丰,请求设立外国语学校,这是近代中国首次提出设立外语学校。但是,郭嵩焘的建议并未得到朝中重臣的支持。
直到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京师,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恭亲王奕欣受命前往议和。奕欣不知从何开始,只好委托之前俘虏的英国参赞巴夏里致书联军统帅联系议和。这巴夏里可能是怀恨在心吧,亲书了一封中文信,但在旁边也写有数行英文。这下可难到了大清王朝的大臣们,因为没人认识这些英文的意思,哪里敢立即发出。之后,听说天津的一广东人通晓洋文,随即八大轿将他抬进紫禁城。最后,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经此人辨认,那几行英文不过是巴夏里的签名及年月日而已。这让清政府很没面子。这样,朝中开始有人支持郭嵩焘开设外文学校的建议了。
同文馆(同文馆培养什么人才)
不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签定和重新修改的《天津条约》,两个条约中都有关于两国交涉使用文字的条款。规定:两国交涉均使用英文或法文,暂时附送中文,待中国选派学生学习外文后,不再附录中文照会,而且此后若是对各项文件或文词有争议的,都以外文为准。就这样,主持对外交涉事务的恭亲王奕欣不得不与桂良、文祥联名上奏:请开办外语学馆。
1862年6月11日,总理衙门挑选八旗学生十人,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为英文教习的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按照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设想,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设英文馆,咨取翰林院并各衙门正途人员,聘请英籍传教士包尔腾担任首任总教习。由于京师同文馆统一设置课程,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视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照说,开设学校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应该赢得所有人的支持才对。然而,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开办京师同文馆的消息一传出去,便遭到不少顽固派人人士的群起攻之。
其中最重量级人物就是同治皇帝的师傅、文渊阁大学士倭仁。倭仁是程朱理学大家,曾国藩对他钦佩不已,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倭仁是顽固派的领袖人物,在倭仁的影响下,京师同文馆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几乎没有科甲正途人员前来报考。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对倭仁的阻扰大动肝火。经过反复考虑,利用倭仁奏折中的一句话“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大做文章,奏报朝廷,请他“酌保数员,另行择地设馆,由倭仁督饬讲求,与同文馆招考各员,互相砥砺,共收实效”。这就是说,既然倭仁那么厉害,那就再建一个学馆,与京师同文馆一起比赛。恭亲王以退为进,着实“将”了倭仁一军。倭仁满肚子程朱理学,讲三天三夜都没有问题,但是哪里懂什么天文算学?他只好如实奏报朝廷:“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然而,恭亲王并不打算轻易放过倭仁。他对倭仁穷追猛打,催促其设馆教习,以收实效。同时,又奏准两宫太后,命倭仁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事务,专门与外国人打交道,让倭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入值,岂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倭仁哭笑不得,心想如果再强撑下去,下场必将很难堪。怎么办呢?最后,他骑马进紫禁城时,故意摔下马来,养了一段时间的病,以此躲过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入值。此后,朝廷不再强令倭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入值,倭仁也不再公开反对开设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该馆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最初入学的仅十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增加到120人左右。学生不但公费,膳食、书籍、笔墨纸张等均由馆内供给,每月还发给薪水银10两,考试优等者另有奖赏。学习期限初定三年毕业,自光绪二年(1876)后改为两种: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诸学者,八年毕业;年岁稍长,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五年毕业。
同治六年后该馆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除汉文外其它课程多由外国人担任教习。其经费、人事等权基本控制在总税务司赫德手中。直到丁韪(wěi)良出任总教习后,开始添设德文馆,规定除了英、法、俄、德等外语以外,学生要兼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译书等课,成为兼并西学的综合性学校,一改之前只是单纯的外语学校变成以外语为主的局面。之后还设置东方馆,主要就是学习日文。同治八年,赫德提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同文馆总教习,总管校务近三十年。
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清政府正式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光绪帝下令将同文馆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同时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学习外文的专门学校。学生毕业后大半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