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赵世炎故居简介子女(赵世炎烈士纪念馆)
纵观中国历史,有过震撼世界的盛世年华,也有过战火不熄、险些亡族灭种的危难险刻。每当国家支零破碎、华夏民族受到外地欺凌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民族兴旺的大业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开头那首诗句,就是著名革命家吴玉章为了纪念我党重要创始人“施英”所创作的,不过“施英”只是这位革命者化名,他的原名是赵世炎,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妹妹后来嫁给了我党另一位早期革命家李硕勋,他们孕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新中国成立多年后当选为总理。
中国四川,一个了不起的省份。抗战时期,日军的铁蹄虽然没有践踏到这片土地,但四川军民全力支持抗日事业,先后有数百万川军开赴抗日前线,其中有不少将士血洒疆场。
而在我党革命史中,不少革命领袖也来自这里,光是开国元帅就出了四位,而主人公赵世炎的家乡也位于这里。
1901年赵世炎生于四川酉阳龙潭镇(今属重庆),家族家风稍好,重视后人的学业,赵世炎三岁就进入家族创办的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后来考入龙潭镇高级小学。
给他们教书的教员李玉坤,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经受革命思想的洗礼。再给他们授课的时候,也经常将近年来国家遭受列强侵略,割地赔款等屈辱史讲述给他们,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此外赵世炎的二哥赵世钰是一位川军军官,清末时期就读于成都陆军学院,还加入了同盟会。虽然因职责所在,赵世钰没有时间回家探亲,但经常邮寄些进步刊物回家,通过阅读这些思想新颖的报刊,赵世炎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高小毕业后,赵世炎选择报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
当时的北京,是全国进步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在李大钊等人领导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儒学基础厚实、文笔扎实的赵世炎奋笔疾书,有多篇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为此引起李大钊的注意。
两人相熟后,李大钊邀请赵世炎加入中国少年学会,并担任《平民周刊》、《少年》、《工读》等几个进步刊物的主编,成为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先锋战士。
1920年,赵世炎响应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一批怀揣着伟大理想的爱国青年远赴法国,寻求民族解放振兴中华的正确之路。
在这里他与周总理、张申府成为至交好友,还一起创办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来赵世炎与王若飞一起来到莫斯科的东方大学,接受系统的马列思想主义教育,提升自己的革命理论。
1924年,赵世炎受到李大钊的电讯,希望他能够尽快回国,投入到形势大好的革命运动中。回国之初,赵世炎担任北京地方委员会委员长,协助李大钊负责北方各省的革命工作。
李大钊心思缜密、思路敏捷,成为李大钊的得力助手。特别是五卅运动爆发后,赵世炎撰写了大量战斗檄文,在北京工人学生各界广泛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促使更多人的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赵世炎也逐渐成为运动中的领袖人物。
1926年5月赵世炎当选为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北伐时期,为了策应北伐军,我党先后领导了上海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可惜因各种原因,皆以失败告终。
1927年3月,赵世炎与周公经过周密谋划准备,领导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这次共有八十万工人宣布罢工,起义中赵世炎亲自指挥工人纠察队,向闸北地区发起猛烈的进攻,最终取得胜利,也在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巨大的胜利后却酝酿着时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月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遇害。他们中的大多数谨记心中的信仰,宁死不屈,绝不出卖自己的灵魂。但也有少数人在敌人的恐吓下,显露出内心薄弱的一边,最终叛变革命,成为可耻的叛徒。
而这些叛徒的出现,造成我党各组织成员的巨大损失。在此恶劣环境下,赵世炎十分重视革命干部们的革命思想教育,针对有些同志由于害怕不敢参加战斗,他耐心但又严肃地指出:
“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没有战斗就没有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战斗,还算是什么党员!”
为了防止叛变人员造成更大的损失,赵世炎还在中央会议上提出创建专门负责铲除叛变分子的组织,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红队”。为了党组织在险境中发展,赵世炎耗费了大量心血,但仅仅几个月后,因为叛徒的出卖,赵世炎的行踪也被敌人得知。
7月2日,特务们赶至赵世炎家中,家里只有赵夫人夏之栩和岳母夏娘娘。敌人以死威逼她们说出赵世炎在哪里,正在这时,夏之栩隔着窗户看见远处丈夫正打着伞朝家走来。
夏之栩拼尽全力将窗外做暗号的花盆推下楼,但正在沉思的赵世炎没有留意,最后走进家门被捕。
被捕后的赵世炎受尽折磨,但他咬牙忍住一切酷刑,绝不向敌人透露一点机密。没有任何收获的敌人,在7月19日清晨,将赵世炎拉到刑场行刑。当时英雄头颅被刽子手砍下后,身躯久立不倒,围观者无不惊叹。
赵世炎牺牲后,一时惊动了上海党组织,后来传遍江浙地区、传到北方原野,甚至传入身在法国和苏联的同志耳中。闻询者无不落泪悲痛,多地为其举办了追悼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