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农业用灌溉机具,才开始是用人力驱动,后来开始用畜力和风力。人力和畜力成本高,风力只适用于排水,而不能抗旱救急,干旱天如果无风,就只好干等。于是想到利用湍急的河流水力来取代人力畜力或风力。这就是水力在农业应用中迅速推广的原因。用水提水,这个想法的诞生的确不简单。
最有名的水力提水车叫高转筒车,创始于唐代。我国南方农村的有些地区,至今仍有这种水车在提水灌溉农田。水车有一个用木或竹做的大转轮,直径随提水高度的需要而定,可以由几米到十几米,用木架竖立在江河的急流里,水轮外缘安有许多斜放着的竹筒,当水力推动水轮时,竹筒浸入河水中灌满了水,到露出水面时,筒口正好朝上,离水后水轮转动约200度,筒口即向下倾斜,将水注入岸上的水槽流入农田中。这种水车不需要人看管,完全是利用水力自动化提水。
到元代初,还有人将过去的人力龙骨水车改造成用水力驱动的水力龙骨车,也是利用江河中湍急的水流冲击水轮旋转。水车则装在河岸边挖出的深沟里,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水车车水,从河中把水提上岸灌入农田中。
龙骨车(龙骨车图片)
农村在谷物收获脱粒之后,要加工成米、面才能食用。我国古代又发明了用水力驱动的水碓、水磨,用来加工粮食。我国在西汉末年就有了利用水力春米的机械:
水碓。汉代桓谭著的《桓子新传》里记载了水碓的结构:水碓用一个大的立式水轮驱动,轮上装有若干个拨板,拨板用来拨动碓杆,碓杆一端装有一个圆锥形石头,下面的石臼里放上准备加工的稻谷,流水冲击水轮转动时,轴上的拨板就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春米。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畜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