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孙中山的文胆,宣传马克思的第一人,他的死成就了蒋介石
朱执信,1885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今越秀区),祖籍浙江萧山。父亲是当地著名的学者,精通诗词和古琴,家境宽裕。朱执信十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在广州的舅父抚养长大。
1902年(17岁),朱执信考入维新派创办的广州教忠学堂。他与同学、后来的国民党大佬胡汉民、古应芬等组织了“群智社”,接触了大量新思想和革命书刊。
朱执信传(朱执信墓简介)
(今广州执信中学)
1904年(19岁),朱执信参加考试,名列广东第一,得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他进入东京政法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1905年(20岁),朱执信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他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同时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的主要撰稿人,成为重要骨干。1906年(21岁),他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并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部分篇章。
朱执信是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毛泽东称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者”。
1907年(22岁),朱执信从日本回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任教,同时联络新军和会党,积极宣传革命。1908年(23岁),朱执信和邹鲁等人策划发动广州新军起义,但因事情泄露而失败。
1910年(25),朱执信置生死于度外,给家人留信“我决意为革命牺牲,家人视我为已死即可”,再次组织广州新军起义,结果被清军围剿而再次失败。
1911年4月(26岁),同盟会数十次起义失败,而清政府又已开始准备立宪,不少革命党人退出,革命前途暗淡。黄兴等人几近绝望,决心拼死一搏,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朱执信给家里留下绝命书,毅然参加,担任敢死队员。起义中,朱执信奋勇当先,割掉长袍,手持两颗炸弹冲入总督府。但经过一番血战之后,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同盟会的精英损失惨重,朱执信受了伤,流亡香港,意志消沉。
没想到半年后,10月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革命形势竟出乎意料地风起云涌。朱执信立刻回到广东,发动民军进攻省城,最终迫使清水师提督投诚,广东“兵不血刃”成功光复!11月,广东军政府成立,朱执信任军政府总参议。
1913年,朱执信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同逃到日本。1914年,他潜回广东,帮助邓铿组织粤军,主持广东讨袁的军事指挥。
1915年11月(30岁),他加入向孙中山个人效忠的中华革命党,出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1916年(31岁),袁世凯去世,朱执信在惠州等地举兵,联合桂系陆荣廷,成功将袁世凯任命的广东都督龙济光逐出广东。
1917年(32岁),段祺瑞政府取消《临时约法》、解散国会,随后又发生张勋复辟,恢复帝制,孙中山趁机召集一批国会议员,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朱执信负责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并掌管机要文书要职,是孙中山的主要助手。
(朱执信(前左)与廖仲恺(前右)等人合影)
1918年5月,广州军政府改组,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遭桂系军阀排挤,权力尽失。孙中山黯然离开,住在上海,闭门谢客。朱执信追随孙中山回到上海,一起反思,探寻摆脱革命困境的办法。
1919年,朱执信协助孙中山撰写了《建国方略》,确定了革命发展的基本步骤。朱执信发表了《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章,赞颂俄国十月革命,为以后的“国共合作”打下了基础。他还帮助孙中山将效忠个人的中华革命党,改组为新型现代政党——中国国民党。
革命形势峰回路转,再起风云。
(朱执信与陈炯明、廖仲恺等人合影)
1920年,朱执信前往福建,协助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组建了两个军共一百零八营的粤军,进攻广东的桂军。8月,陈炯明率粤军回粤,在惠阳与桂军相持不下。在朱执信的策动下,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脱离桂系独立,局势大好。
但不久,丘渭南手下的降军与东莞民军发生冲突,朱执信不顾危险,亲自到虎门调停。9月21日,就在商谈即将成功之际,一支降军突然包围东莞民军,双方激战,朱执信被乱枪击中,不幸殉难,年仅35岁。
当朱执信遇难的消息传到上海,孙中山悲痛地说:“执信忽然殂逝,使我如失左右手”、“执信是革命的圣人”、“最好的同志”。
(位于虎门执信公园的纪念碑)
朱执信去世后,粤军继续进攻。10月29日,粤军攻克广州,成功驱逐了桂系军阀,并迎接孙中山返回广州,革命再起波澜。
1921年1月16日,朱执信的遗体被安葬于广州。为了纪念朱执信,10月孙中山以他的名字在广州市开办了执信中学,并亲自出席开学典礼。
朱执信的突然去世,使孙中山失去了一个懂得军事的重要依靠。孙中山只好召回在上海经商炒股的蒋介石,由他来处理军事事务。从此,蒋介石的地位不断提高,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蒋介石后来在《祭总理文中》也坦陈:朱执信死后,“吾师(指孙中山)并以执信之责任归诸中正”。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75篇作品,营员“史海探客”的第2篇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