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刘志海的党证
2014年4月14日,刘亚洲上将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中国人对甲午战争的反思时,曾说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红军长征时期。
长征时期,红军翻越一个叫党岭的高山,这座山是红军长征时期,翻越的海拔最高的山峰,由于严重的缺少粮食、棉衣,许多红军战士都没能撑过去,冻死、饿死的烈士不计其数。
罗东进(罗东进儿子湖南厅级干部)
有一个红军战士冻僵牺牲后,倒在雪地里,被后面赶上来的战士掩埋了,当时这名战士全身都被雪掩埋,唯有一只拳头高高地竖立着,十分醒目,战士们费劲地扒开这支拳头,却发现是一本党员证,还有一块银元。
打开党证,上面有这名战士的信息:
刘亚洲将故事讲到这里后,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开国中将吴先恩是故事的亲历者,也是他当年亲自扒开这名战士的拳头的。
1927年11月,吴先恩参加了黄麻起义,跟着农民自卫队参加了红军,并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果一生之中,有一件事能够让老将军记忆深刻的事,那么无疑是跟着大部队爬雪山时候的景象。
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站长的吴先恩,为了给部队筹集粮食,不得不提前一步出发。
次日凌晨3时,前卫营出发不久后,吴先恩也率领总兵站出发翻越党岭山。
图|吴先恩
上山的路并不好走,一来天色昏暗,二来是荆棘丛生,三来是环境恶劣。
吴先恩率部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忽然刮起了大风,狂风吹起了积雪,积雪又裹着砂石,打在人的脸上生疼。
尽管战士们一个个都是手牵着手,伏在地上,可依旧难以抵挡狂风的突袭,有战士一不小心,被狂风刮进山涧之中。
没有办法,吴先恩只好命令大伙就地扎营,等风停了以后再走。
狂风呼啸着,一直刮到了天黑才住手,战士们升起篝火,给伤员烧水、换药,许多战士们浑身都被汗水浸透,忙不迭的脱下来烘干。
没想到的是,大风过去以后,紧跟着就是大雪,战士们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雪越下越大,有许多战士都在睡梦中被埋进雪堆里。
吴先恩赶紧指挥大伙,抢救伤员,将埋在雪里的战士刨出来。
雪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第二天凌晨,众人又一起出发,久病缠身的张政委,这一次拄着拐杖,坚持要走在队伍前面,一边走一边不住的剧烈咳嗽,即便是这样,他仍然是三两步就一回头,还嘱咐大伙:
“咳咳。”
张政委的说话声很快就被咳嗽打断了。
图|红军过雪山
因为连续下了一天的雪,许多战士都是被虚掩着埋在雪堆里,吴先恩指挥大家一起,将所有冻僵战士的遗体埋好。
就在这时,雪地里一只高高耸立的胳膊引起了吴先恩的注意。
这只胳膊露在雪地外面,尽管寒风凛冽,可拳头却始终紧握着。
吴先恩与张政委一起,走到这名战士身前,将拳头扒开,里面是一张党员证和一块银元。
党员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入党。”
在场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无不泪目:
吴先恩情不自禁地眼角泛泪,他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水,将刘志海的党员证和一块银元收了起来:
说起来,在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又何止是一个刘志海呢?
图|红军老战士王承登
作为机枪班,王承登对重机枪也不陌生:
过草地时,到处都是吞噬人的洞,一不留神人就没了,在这样稀烂的泥地里,他们还得扛着近50公斤重的东西,每天步行百里路。
王承登回忆,部队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没有粮食。
过草地时,不仅仅是粮食极度紧缺,就连水也很少,草地里大部分泥水泡子里的水都是有毒的不能喝,而找到能喝的水,也大多都有股子臭味,没办法,为了活命,战士们只能忍着臭味儿全给喝下去。
图|吴先恩将军参观黄麻起义纪念馆
王承登时隔多年后对长征时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的战士牺牲在了泥沼之中。
每当看到战友们的遗骸,王承登都会脱帽鞠躬,敬个军礼,擦干眼泪继续上路。
鸟兽踪绝的大雪山,荒芜人烟的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一直到很多年后,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统计。
吴先恩将军亲历过长征时期的艰苦,后来调任红九军供给部长。
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后,吴先恩与团长方忠良、政委周开河反复商议后,决定带着一部分队伍独自返回陕北延安。
一行人又经历了一次比长征时期还艰难的岁月。
吴先恩将军之子吴铁壁回忆称:
尽管革命战争年代的日子十分辛苦,可吴先恩将军却始终甘之如饴。
吴铁壁记得,父亲一生中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国家的钱是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图|在延安抗大学习时期的吴先恩
但吴先恩处处以身作则,没拿过一条毯子,一件衣服。平常的生活也十分简朴,就连家里的沙发套,也是用了20多年的一件毛衣浴巾改的。
即便是在和平年代,吴先恩依旧秉持长征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1986年9月,吴先恩因病住院,病情危重之际,他反复提醒医生与妻子:
一生勤俭的老将军,还就自己身后事向子女交代:
尽管有医生全力救治,吴先恩的病情还是日益严重。
图|抗美援朝时期,吴先恩在朝鲜新成川后方勤务司令部坑道口照片
我在北京军区党委领导下,做了多年后勤工作,但也没做出成绩,对不起党委,对不起同志们!
在我将要离开党的时候,是多么想念党,想念我的战友啊!”
“做了多年后勤工作,也没做出成绩,对不起党委,对不起同志们!”
一代功勋赫赫的战将,为党为国的情怀,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刘亚洲上将谈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从甲午战争开始谈起的。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于中国而言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尽管甲午战争时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装备和技术上都相差不大的环境下进行的,但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也无疑说明了一个道理。
鸦片战争以后,中日两国同时走上改革之路但两个国家的改革全然不同,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
图|吴先恩将军《向党告别》手迹
“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尽管俾斯麦的推测并不准确,可事实上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环境下,俾斯麦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个现代国家的标志,就是民众的觉醒。
梁启超说过:
中日两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改革,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说,日本无疑要比清政府做得更强。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赴欧洲考察,英国皇室为李大人表演了打网球,事后问他感觉,李大人疑惑地问了一句:
图|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悲惨的命运,不过也正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促成了中国人的觉醒。
也就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几个月,孙中山在夏威夷王国檀香山正式创立了兴中会,掀起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浪潮。
也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后来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获得成功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出生于1894年前后。
图|刘亚洲将军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谈及中印冲突时说:“我们不做李鸿章。”
1982年,中英谈判香港回归,邓小平强硬地对撒切尔夫人说: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甲午战争40年后,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令世界震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谈到长征时,曾无不感慨地说:
图|红四方面军西路军一部分干部合影
2006年7月,部分开国元勋的子女后人,开始重走长征路的活动。
诸如彭钢、左太北、罗东进、刘太行等等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在其中,他们在活动发起前,相互约定,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不去宾馆,不参观那些和长征无关的旅游景点。
他们这些人有的已经年过七旬,有的身体还不是很好,但却始终坚持,没有一人掉队。
这次长征并非一帆风顺。酝酿半年、好不容易要走了,南方暴雨。活动的组织者罗东进最后一锤定音:“就是下刀子也得去!”
平均年龄60多岁的一群老人举旗出发。
在福建长汀的福音医院旧址,陈知建(陈赓之子)发现了1927年父亲左腿受重伤时做手术的病床。
图|长征精神
在江西瑞金,罗东进(罗荣桓之子)与彭钢拉着老红军刘家祺,一聊半天。
对于他们来说,70年前的长征依旧没有结束。
长征的精神,需要有人来传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