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回(下)谋董贼孟德献刀,与正史无关。
上回说到董卓杀害少帝刘辩,令那些想要匡扶汉室的人群情激愤,但奈何无有兵权,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只能召集众人喝喝闷酒,大家互相垂泪,一筹莫展,席间有人笑了:“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说话的人是谁?王允定睛一看,曹操是也。
曹操进一步对王允讲:“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王允当然应允,随即将宝刀交于曹操。
七星宝刀是谁的武器(七星宝刀是谁献给董卓的)
曹操这个人向来多疑,考虑事情向来全面,他怎么敢冒险行刺董卓呢?首先董卓军人出身,武力值就已不俗,再者贴身护卫吕布更是举世无双,就在前不久,越骑校尉伍孚身藏利刃欲伺机行刺董卓,董卓力大,反为所制,最后被千刀万剐。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曹操难道不怕吗?有对策就不怕!
第二天,曹操带着宝刀来到董卓府上,吕布正在董卓旁边侍卫,此时刺董胜算为0,曹操必然不会动手。董卓问:“孟德来何迟?”想是有约在先,故而有此一问,曹操回答:“马羸行迟耳。”董卓立即着吕布去挑选西凉好马赠与曹操,吕布出去以后,刺董胜算升至50,但依然没有把握,所以曹操依然没有动手。又过一会,董卓累了,背对曹操躺下,刺董胜算几达100,曹操准备动手了!
然而曹操刚把宝刀抽出来,董卓就从镜子中看到了,急回身问:“孟德何为?”此时吕布又牵马回来,眼看事情败露,曹操灵机一动,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一看,果然是把宝刀,没有多想,交给吕布收了,并引曹操出去看马。一场虚惊被曹操轻易化解。各位,读《三国演义》至此,恐怕少有人不为曹操的机变叫好吧,但只有机变吗?且往下看。
曹操心虚,以试马为名一溜烟跑了再不回头。吕布对董卓讲:“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董卓回头细想,也狐疑起来,正好李儒来了,董卓把这个事跟他一讲,李儒毕竟智囊,当即献上一策:“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
果然再寻曹操已经不见人影,早夺命狂奔去了。
作为一代奸雄,曹操不但非常机警,而且善于谋划。无论是作为刺客行刺他人还是作为主公防止行刺,曹操都非常讲究策略,就拿刺董这件事来讲,我们从头来看看曹操的逻辑链。理想状态下,董卓府中没有甲士环绕,没有吕布侍立于侧,董卓没有身穿铠甲,又背对自己,自己又一击而中,然后迅速撤离,但实际情况往往非常复杂,只要其中一环没有计算明白就有可能功败垂成,所以曹操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各种可能性。
首先将家人撤离京都,没有累赘无所牵挂,万一事不成来去自如,不像袁绍似的,亲属全在京城就起兵反董,把叔父袁隗一家坑的死死的。其次找个非正式场合,降低董卓的戒心,所以不在大殿内,而在小阁中,因此董卓才有“来何迟”一问。小阁是聊天的环境,所以没有甲士,但吕布尚在,如何设法让他也离开呢?
曹操回答“马羸行迟”就是一策,曹操的马到底弱不弱呢,恐怕不见得,但他只管这么说,看看董卓作何反应。果然董卓支走吕布,接下来与董卓扯些不咸不淡的话,找机会动手,机会马上就来,董卓转身了!然而曹操刚把刀拿出来就被发现,吕布也回来了,怎么办?献刀啊!不然为什么要用王司徒的七星宝刀呢?献刀之举亦难说不在曹操的谋划之内!
献刀虽然暂时打消了董卓的疑虑,但毕竟纸包不住火,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曹操总是先人一步,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不等董卓反应过来已经逃之夭夭。得知真相的董卓勃然大怒,立即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欲知曹操能否逃出生天,且看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