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建武八年(32年)生,字孟坚,祖籍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他的家族是汉时的仕宦世族,曾祖况曾为汉越骑校尉,祖姑更是当时有名的才女,为汉成帝的婕妤(相当贵妃)。后举家迁至京兆扶风(今西安市)。平帝继位后,王莽篡汉,引发农民起义,京都大乱,班固的父亲班彪避难天水,看到割据天水的隗嚣有“得陇望蜀,进而称帝”的野心,于是来河西投靠张掖属国都尉窦融,策划“总河西五郡拒隗嚣而拥汉室”,得到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的器重和师侍。
班彪一家(班彪简介)
建武五年(29年)春,窦融遣使以河西五郡依附东汉光武帝刘秀(据史学家徐朔方在《史汉论稿》中记述,班固于次年在河西即张掖出生)。建武十二年(36年),窦融奉诏赴京,光武帝得知窦融的奏章皆是班彪所为,于是征彪入京,举茂才任徐县令,以病免入为司徒椽(宰相府办文案的官员)。班彪当即上书光武帝说:“今凉州部皆有降羌胡被鬓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语言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旧制益州郡置蛮夷骑都尉,幽州部置领乌桓校尉,凉州部置护羌校尉,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问所疾苦,又数遣使译通动静,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郡可得儆备。今宜复如旧以明威防”。由此可见,班彪不只通晓河西事理,同情受压榨欺侮的羌族人民,而且敢于实话实说,所提依旧制设护羌校尉事也切实可行,故为光武帝采纳,当即派牛邯为河陇一带的首任护羌校尉,护羌正式提上了东汉王朝的议事日程。
出生在张掖的班固,从小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随父到京都洛阳后,又进入太学就读,《后汉书·班固传》中说他:“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卒于任所,班固回扶风居丧,不久光武帝殁,明帝刘庄继位,东平王刘苍(明帝亲弟)辅政,开东阁招英俊之士,班固上书刘苍,成为东平王府最年轻的幕宾。明帝永平五年(62年),刘苍辞政归藩,班固失去了依靠,并以私写《汉书》被人控告,地方官吏怀疑他伪造图谶,将他逮捕。其弟班超怕兄长被拷打致死,急赴洛阳上书汉明帝,事情很快查明,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管理宫廷图书,继而又升为兰台令史,受命与人合写《世祖本纪》,其后又撰写东汉开国功臣传记28篇,得到汉明帝的称赞。班固私人撰写的《汉书》也成了合法的官书。但因《汉书》中较多地引用司马迁《史记》中的文字,一些尊崇司马迁和《史记》的学者对班固的《汉书》有微辞,甚至说他是“文抄公”。
应当肯定,司马迁吸收了《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等史书的长处,进行创造性地开拓、革新和提高,写了从五帝开始到西汉武帝太初时为止的帝王《本纪》、诸侯《世家》、人物《列传》以及八《书》和《年表》,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也即正史)的范例,并且以“其文直,其事核,号为实录”而称于世。其后的史家还没有谁超越他所开创的范例,鲁迅先生称颂《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写出了中国人的脊梁。”因之司马迁“史学泰斗”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班固的《汉书》是在《史记》的基础上,以《史记》开创的格局和文字为蓝本,进行部分引用和部分修改、补充,写了汉武帝以下的7篇帝《纪》,新增《天文》《地理》《食货》《艺文》等志和100多篇人物传记,成为西汉的断代史,同样也是一种创新。从历史学角度看,《汉书》的《纪》《传》确实没有给人以“后来居上”的感觉,但《汉书》的十《志》,虽是以《史记》、八《书》的基础写的,但却是《史记》、八《书》的充实、提高和翻新,从而也显示班固确有良史之材。
然而班固的命运同历代干练的文人一样,是极其不幸、极其悲惨的。汉和帝永元初年(89年),已故窦皇后的兄弟、皇舅车骑将军窦宪奉旨出征北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其事,宪又命班固为中郎将出居延塞,至中途闻北匈奴发生内乱,遂引军返回坐免。更为不幸的是,窦宪兵败免职后自杀,窦氏失势。班固的父亲和窦氏交情深厚,班固的子侄也藉窦氏权势,得罪过洛阳令种兢,窦氏失势后,种兢趁机报复,将班固逮捕,汉和帝闻讯后批评种兢,然而班固已于和帝永元四年(92年)死于狱中,终年61岁。
汉和帝随即诏令班固的妹妹班昭,在班固已写出《汉书·纪·传》和十《志》之九的基础上,补写了《天文志》和八《表》,完成了班固的未竞之业。
(徐万和原载张掖地方史志学会2010年12月《张掖春秋》第五集,董宏改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