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历史上,被称为贤后或女政治家的有不少,但似乎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隋文帝的独孤氏,唐太宗的长孙氏,朱元璋的马大脚等等,史上皆是以贤后称之。
这其中有个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她们的存在是否干政,或者叫对皇帝于政治上是否有正能量的帮助,能在政治上发挥一定作用的皇后,才能认为是贤后;但又好像不太符合传统女性中对皇后的要求,因为国人是不太愿意妇人干政的,如果仅是不作妖,能生娃,遵妇德,能打理好后宫,那中国能称为贤后的就太多了。
太后自然是经皇后而来,相对于贤后来说,临朝行政辅佐皇帝的太后要少很多,其中大多是有争议之人,因为她们很容易被人视为“牝鸡司晨”,如刘邦的吕后及武则天,名声好的如汉文帝之窦太后,宋真宗之刘太后,名声臭的如清慈禧太后等等,但其中最有魄力且功劳最大的,莫过于北魏的冯太后。
北魏冯太后简介(历史冯太后简介)
在南北朝对峙的北方,曾经出现过两个一统北方的强大帝国,一个是以淝水之战闻名的苻坚,另一个便是力行汉化改革的北魏,而冯太后就是北魏朝主持朝政十余年的女性政治家。
冯太后,长乐信都人,即今河北冀州人,鲜卑族,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后选为文成帝的贵人,累年后册封为皇后,献文帝即位被尊为皇太后,两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14年,是北魏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年49岁逝世,后世尊称文成文明太后。
在所有皇后或皇太后序列中,冯太后虽然出身皇室,但却是被投入掖庭充当奴隶,不是洗衣服便是涮马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她的地位肯定是最低的,我不知道汉武时卫子夫舞娘的身份是否也相当,但至少在环境上要好得多,所以,要说冯太后是起点最低的丑小鸭逆袭为飞得最高的白天鹅,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位运气爆表,胸襟过人的传奇女人,却连个名字也没有,史书只是称她为冯氏,这个也能理解,很多皇后都是没有名字的,包括大名鼎鼎的武则天,何况这还是鲜卑族,正常。
作为罪臣家属,她经历过人间最惨痛的血腥,目睹亲人们一个个地被杀,这对她幼年心灵是怎样的感受,我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对她后来持政后,杀伐决断,铁腕行事,充斥着暴力和血腥是不无关联的。
虽说她曾被没入掖庭,但她的运气还算好,有个姑母在北魏拓跋宫廷中当昭仪,自然会得到许多的照顾,后来当13岁的文成帝登基后不久,在姑母的运筹下,12岁的她被纳入中宫,荣封贵人,及15岁便被册立为皇后。
二人感情很好,琴瑟和谐,可惜天不作美,她那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皇帝命短,25岁便匆匆离世,三日后按鲜卑旧俗烧焚皇帝旧物时,冯氏竟突然赴火欲自焚,幸被众人救出,由此可见二人的感情笃厚,亦说明冯氏性情之刚烈。
冯氏守寡成为太后,年仅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这新皇帝并非冯氏所出,其母李氏在产下皇子后,便被朝廷效汉武之钩弋夫人旧例处死,所以,拓跋弘是被冯氏养育,视若己出,竭尽慈爱。
小皇帝拓跋弘上位便有人欺负这孤儿寡母,车骑大将军乙浑便开始作妖反叛,觊觎皇权;此时的冯太后开始表现出过人的能力,她宣布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迅速平定叛乱,北魏动荡的局面趋于稳定,这是她第一次掌控朝政。
自拓跋弘有了皇子后,冯太后便果断还政,开始担当起抚育皇孙的角色,但由于拓跋弘的很多做法与冯太后多有龃龉,二人渐生嫌隙,加上拓跋弘喜黄老,崇浮屠,且厌倦国政,不以天下事为意,于是,冯太后为国计,逼刚18岁的献文帝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这便是后来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冯太后再度临朝,把控朝政,从此开启了“太和改制”的历程。
献文帝如此年龄就被逼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这肯定不是他所愿,因为他23岁就去世了,至于死因说法多多,有病死说,当然也有被害说,而凶手自然指向了冯太后,不过仅是臆测,无人能人证据说明,仅仅是有可能而已,但我是不太相信的。
重新成为北魏权力中心的冯太后大权独揽,在以铁血手段清扫异己的同时,大力扶持自己的势力,吸收贤能人士进入中枢,从而形成了一个效忠自己的核心,所以在实施各项政策时,得以雷厉风行地进展。
对此,史书有记:“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在她执政之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三长制等关乎民生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政策,她强力整顿吏治,打击贪腐,整顿刑法,完善各种典章制度,鼓励不同民族间通婚,并明令禁绝同姓结婚的落后陋俗,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藩。”这对后世意义重大。
在所有的改革进程中,都是围绕着汉化这个主题,甚至要求禁止服胡语,通通改汉姓;可以说,北魏所有的汉化改革皆始于冯氏,她执掌天下兴亡、运筹军国大事,所施行的政策,最终由孝文帝更进一步延续和强化,极大地推进了民族大融合。
汉化的结果是,由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整体摆脱了过去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开始了汉式的生活,从中央到民间形成一股巨大的趋势。
当然,这其中阻力也是相当大的,整个汉化过程是在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方才最终完成,尽管后世对改革结果,以及北魏最终覆灭有种种探讨,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但可惜的是,现在的教科书,把改革的结果倒数归于孝文帝身上,从而使得有肇始之功的冯太后不太为人熟悉。
这时的冯太后还十分注重对孝文帝的培养,并在适当的时候让其参与政事,这也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功;不过,不得不说孝文帝是个颇知进退之人,他很尊敬这位铁腕祖母,即使在亲政后也没有膨胀之心,绝对不逾越冯太后的红线,仅“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不自言。”
冯太后在生活上很是节俭,她禁止各地上贡,不穿华丽服饰,不崇奢侈,这不仅对孝文帝有着很大的影响,乃对全国风尚的引领成效卓然,所以,在北魏一朝,相比于南朝崇尚侈靡的风气要好得太多。
在掌控朝政14年后,冯太后离世,临终前要求依山陵之制,务行俭约,不得厚葬;但孝文帝还是以国君的规格下葬,这也说明孝文帝对这位祖母的挚爱和崇敬之情。
纵观冯太后的一生,她从罪门之女逆袭为皇后并走向权力巅峰,又以自己的才能两度临朝,在保证政权稳固的同时,大力进行汉化,使得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日渐强盛,冯太后居功至伟,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理应受到后世的爱戴和尊敬。
现在对冯太后最大的诟病,莫过于她在两性关系上的放纵,在这方面,即使后世放荡不羁的武则天怕也要让她一头,这也导致了后人对她多有谤议,不过,这些相比于她的政绩以及对民族的贡献,尽可忽略不计,因为毕竟没有影响朝政,只是在人们平常茶余饭后之时,添加了些谈资罢了,丝毫不会减损她作为千古一后的风采。
发表评论